作物学报 ›› 2025, Vol. 51 ›› Issue (2): 485-502.doi: 10.3724/SP.J.1006.2025.42024
覃金华1,2,**,洪卫源2,**,冯向前1,2,李子秋2,周子榆2,王爱冬2,李瑞杰1,2,王丹英2,张运波1,*,陈松2,*
QIN Jin-Hua1,2,**,HONG Wei-Yuan2,**,FENG Xiang-Qian1,2,LI Zi-Qiu2,ZHOU Zi-Yu2,WANG Ai-Dong2,LI Rui-Jie1,2,WANG Dan-Ying2,ZHANG Yun-Bo1,*,CHEN Song2,*
摘要:
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效应是当前水稻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深入剖析并清晰界定影响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的关键水稻群体特征,对于指导水稻品种的改良和栽培技术的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秀水134 (XS134)和黄华占(HHZ)为材料,分别设置常规固定施氮模式(N0、N1、N2、N3)和基于SPAD阈值的动态施氮模式(RTNM、S34、S37、S40)。通过在水稻关键生育期采集静态与动态农艺生理指标,以及产量和稻米品质数据,采用不同多目标回归预测模型,以深入解析水稻关键农艺生理指标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响应。结果表明:(1) 总体上水稻产量与稻米综合指标(GQI)呈互斥关系。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逐渐提高,而GQI则呈降低趋势,尤其在固定施氮模式下,这种负相关性更为明显。然而,与固定施氮模式(N2处理)相比,动态施氮(RTNM处理)在施氮量减少了32.01%~58.02%的同时,能够稳定水稻产量并提升了GQI的3.10%~38.34% (除2022年XS134外),这凸显了动态施氮模式在缓解水稻产量与品质互斥性,并推动两者协同提升方面的潜力。(2) 相关性分析表明,50个静态农艺指标中,有28个指标与水稻产量和GQI均呈显著相关性,占比56.00%。3种“量质”回归模型对水稻产量(R2:0.74~0.83;RMSE:0.40~0.49)和GQI (R2:0.81~0.90;RMSE:0.63~0.88)的预测能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准确性。特征重要性解析表明分蘖期的群体生物量是对产量和品质的预测均为正效应(0.09~6.37),而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叶重等在预测产量和品质时出现互斥,这表明在构建水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的分蘖期群体时,需要在确保群体生物量的基础上,对“量质互斥指标”开展适宜度评估与优化。同时,穗发育期的群体净同化率(NAR)对水稻产量和GQI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效应值(0.06~1.00),暗示了穗发育阶段水稻的单位叶片光合效率可能是实现二者协同提升的重要群体特征。综上,相较于常规固定施氮模式,基于SPAD阈值的动态施氮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分蘖期干物重和穗发育期NAR可以作为实现这一协同效应的重要参考指标。
[1] 张凯, 陈明睿, 刘秋员. 减氮增密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10): 14–21.
[2] 熊飞, 王忠, 顾蕴洁, 陈刚, 周鹏. 施氮时期对扬稻biao16号颖果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 637–642.
[3] 张耀鸿, 张亚丽, 黄启为, 徐阳春, 沈其荣. 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比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 616–621.
[4] 张继宁, 王乐惠, 孙会峰, 张鲜鲜, 王从, 高雅, 周胜. 稻田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24, 55: 130–139.
[5] 王岩, 王旺, 蔡嘉鑫, 曾鑫, 倪新华, 田洁, 唐闯, 景秀, 周苗, 王晶, 徐昊, 胡雅杰, 邢志鹏, 郭保卫, 许轲, 张洪程. 氮肥对稻米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稻米, 2023, 29(4): 1–8.
[6] 刘立军, 王志琴, 桑大志, 杨建昌.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 23(3): 46–50.
[7] 贺帆, 黄见良, 崔克辉, 曾建敏, 徐波, 彭少兵, R J Buresh.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 123–132.
[8] 刘立军, 吴长付, 张耗, 杨建昌, 赵步洪. 实地氮肥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 625–630.
[9] 姜龙. 实地氮肥管理对氮肥利用率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北方水稻, 2010, 40(5): 13–18.
[10] 王绍华, 刘胜环, 王强盛, 丁艳锋, 黄丕生, 凌启鸿. 水稻产量形成与叶片含氮量及叶色的关系.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5(4): 1–5.
[11] 潘胜才, 陈余波, 简叙, 卢沙沙, 秦建权. 光照、氮素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作物研究, 2024, 38: 1–9.
[12] 朱莉, 李贵勇, 周伟, 朱世林, 李珍珍, 夏海晓, 陶有凤, 任万军, 胡剑锋. 不同生态条件下氮高效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特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28: 1015–1028.
[13] 陈韦韦, 邓国富, 周维永, 李经成, 伍豪, 彭德, 马志广, 戴高兴. 优质超级杂交稻万太优美占在海南的高产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2024, 39(3): 97–99.
[14] 马亮, 董立强, 杨铁鑫, 李志强. 基于灌浆期籽粒代谢产物解析氮肥后移对优质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52(21), 70–77.
[15] 杨晓龙, 程建平, 汪本福, 李阳, 张枝盛, 李进兰, 李萍. 灌浆期干旱胁迫对水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 38–46.
[16] 展明飞. 栽培方式对水稻农艺生理性状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江苏扬州, 2019.
[17] 汪静. 水稻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种子科技, 2023, 41(1): 139–141.
[18] 刘芳艳, 武云霞, 孙永健, 郭长春, 张桥, 马均. 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食味差异品种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7: 487–494.
[19] 汪本福, 余振渊, 程建平, 李阳, 张枝盛, 杨晓龙. 氮素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1): 76–83.
[20] 邹小园, 郭金润, 梁耀明. 农户化肥减施意愿与行为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48(5): 149–157.
[21] 陶进, 钱希旸, 剧成欣, 刘立军, 张耗, 顾骏飞, 王志琴, 杨建昌. 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米质及其对氮肥的响应. 作物学报, 2016, 42: 1352–1362.
[22] 王小卉, 李绪孟, 唐启源, 邹丹, 罗友谊, 李可夫, 彭剑, 李灿, 曹乐平. 水稻群体分蘖动态模型构建与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10): 213–221.
[23] 张米欢, 胡东坡, 张德春. 水稻分蘖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生物资源, 2022, 44: 26–35.
[24] 余恩唯, 蔡沁, 徐益, 丛舒敏, 陈京都, 胡雅杰. 分蘖期弱光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氮肥调控效应. 作物研究, 2023, 37: 443–447.
[25] 沙之敏, 陈侠桦, 赵峥, 史超超, 袁永坤, 曹林奎. 施肥方式对水稻‘花优14’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 815–823.
[26] 蒋彭炎. 水稻分蘖的发生、控制与茎蘖成穗率的提高. 中国稻米, 1999, 5(4): 7–9.
[27] 田广丽, 周毅, 孙博, 张瑞卿, 周新国, 郭世伟. 氮素及栽培密度影响水稻分蘖动态的机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 896–904.
[28] 何迷, 李小波, 黄静, 黄光福. 水稻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进展. 农学学报, 2022, 12(8): 1–5.
[29] 张培江, 付强, 占新春, 吴爽. 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与实践.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10): 124–130.
[30] 包灵丰, 林纲, 赵德明, 王丽, 贺兵, 江青山, 张杰. 不同播期与收获期对水稻灌浆期、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8(2): 32–37. [31] Liao Z G, Yu H, Duan J B, Yuan K, Yu C J, Meng X B, Kou L Q, Chen M J, Jing Y H, Liu G F, Smith S M, Li J Y. SLR1 inhibits MOC1 degradation to coordinate tiller number and plant height in rice. Nat Commun, 2019, 10: 2738.
[32] 闫霜, 张黎, 景元书, 何洪林, 于贵瑞. 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与叶氮含量关系的变异性.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 640–652. [33] Wei S B, Li X, Lu Z F, Zhang H, Ye X Y, Zhou Y J, Li J, Yan Y Y, Pei H C, Duan F Y, Wang D Y, Chen S, Wang P, Zhang C, Shang L G, Zhou Y, Yan P, Zhao M, Huang J R, Bock R, Qian Q, Zhou W B. A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that boosts grain yields and shortens the growth duration of rice. Science, 2022, 377: eabi8455.
[34] 徐玲玲, 李昊, 王建林, 王志伟. 河北固城夏玉米比叶面积对水分梯度的响应. 生态学报, 2017, 37: 8101–8106.
[35] 宋开付, 张广斌, 徐华, 马静. 中国再生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土壤学报, 2020, 57: 1365–1377.
[36] 马群, 杨雄, 李敏, 李国业,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积累.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4159–4169.
[37] 王坤庭, 陶钰, 邢志鹏, 冯源, 郭力, 赵欣怡, 缪孙静, 陈慧敏, 胡雅杰. 穗肥施氮量和结实期遮光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8): 105–110.
[38] 杨东, 段留生, 谢华安, 李召虎, 黄庭旭. 花前光照亏缺对水稻物质积累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 347–352.
[39] 蒋伟勤, 胡群, 俞航, 马会珍, 任高磊, 马中涛, 朱盈, 魏海燕, 张洪程, 刘国栋, 胡雅杰, 郭保卫. 优质食味粳稻控混肥一次性基施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 1382–1396.
[40] 唐树鹏, 刘洋, 简超群, 徐云姬, 张伟杨, 王志琴, 杨建昌.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4): 184–192.
[41] 吴桂成,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沙安勤, 徐宗进, 钱宗华, 孙菊英. 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积累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作物学报, 2010, 36: 1921–1930.
[42] 高光杰. 施用有机肥条件下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特性的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沈阳, 2017.
[43] 车阳, 程爽, 田晋钰, 陶钰, 刘秋员, 邢志鹏, 张洪程. 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差异. 作物学报, 2021, 47: 1953–1965.
[44] 任万军. 始穗后弱光对水稻籽粒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雅安, 2001.
[45] 高佩文, 王伯伦, 董克, 邹邦基. 辽粳5号水稻高产生理生态的研究. 辽宁农业科学, 1988, (2): 6–11. |
[1] | 闫秉春, 万雪, 钟敏, 刘宇奇, 赵艳泽, 姜红芳, 刘雅, 刘惠玲, 马沁春, 高继平, 张文忠. 氮素水平对北方优良食味粳米品质及精碾磨粉颗粒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2): 503-515. |
[2] | 胡雅杰, 郭靖豪, 丛舒敏, 蔡沁, 徐益, 孙亮, 郭保卫, 邢志鹏, 杨文飞, 张洪程. 灌浆前期低温弱光复合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2): 405-417. |
[3] | 秦梦倩, 黄威, 陈敏, 宁宁, 何德志, 胡兵, 夏起昕, 蒋博, 程泰, 常海滨, 王晶, 赵杰, 汪波, 蒯婕, 徐正华, 周广生. 氮肥运筹对迟播油菜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2): 432-446. |
[4] | 王崇铭, 陆志峰, 闫金垚, 宋毅, 王昆昆, 方娅婷,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鲁剑巍. 磷肥用量对油稻轮作系统作物产量与磷素吸收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2): 447-458. |
[5] | 张辰煜, 葛军勇, 褚俊聪, 王星宇, 赵宝平, 杨亚东, 臧华栋, 曾昭海. 燕麦红芸豆带状间作的产量效应及根系形态与土壤酶活性[J]. 作物学报, 2025, 51(2): 459-469. |
[6] | 梁淼, 李盼, 赵连豪,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柴强, 殷文. 土壤调理剂与缓释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2): 470-484. |
[7] | 陈于婷, 丁晓雨, 许本波, 张学昆, 徐劲松, 殷艳. 气候变暖对冬油菜产量、品质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2): 516-525. |
[8] | 王鹏博, 张冬霞, 乔唱唱, 黄明, 王贺正. 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2): 534-547. |
[9] | 李超, 付小琼. 基于GYT双标图综合评价黄河流域中熟杂交棉花区域试验品种[J]. 作物学报, 2025, 51(1): 30-43. |
[10] | 丁树启, 程彤, 王弼琨, 于德彬, 饶德民, 孟凡钢, 赵胤凯, 王晓慧, 张伟. 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1): 161-173. |
[11] | 张军, 胡川, 周起晖, 任开明, 董誓言, 刘傲寒,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1): 207-220. |
[12] | 赵黎明, 段绍彪, 项洪涛, 郑殿峰, 冯乃杰, 沈雪峰. 干湿交替灌溉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光合特性及内源激素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1): 174-188. |
[13] | 王丽萍, 李盼, 赵连豪,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柴强, 殷文. 西北绿洲灌区玉米叶片衰老特征对不同地膜覆盖利用方式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25, 51(1): 233-246. |
[14] | 王媛, 许佳茵, 董二伟, 王劲松, 刘秋霞, 黄晓磊, 焦晓燕.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谷子氮素累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1): 149-160. |
[15] | 辛明华, 秘雅迪, 王国平, 李小飞, 李亚兵, 董合林, 韩迎春, 冯璐. 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1): 221-2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