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5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9-12-10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大豆蛋白质有关性状的QTL定位
      刘顺湖,周瑞宝,喻德跃,陈受宜,盖钧镒
      作物学报. 2009, (12):  2139-2149.  doi:10.3724/SP.J.1006.2009.02139
      摘要 ( 1990 )   PDF (441KB) ( 15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丰1×南农1138-2组合衍生的184个重组自交家系(简称RIKY)(Essex×ZDD2315)×ZDD2315衍生的114BC1F2家系(简称BIEX)为材料,对蛋白质含量、蛋油总量与油脂含量,11S7S11S/7S11S-1~11S-4, 7S-1~7S-6416个性状利用WinQTL Cartographer Ver.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多区间作图法(MIM)IciMapping Ver.2.0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QTL分析, 结果表明:(1) RIKYBIEX群体分别定位到17+个和21+QTL,合计38+QTL;在RIKY有蛋白、油脂、蛋油总量QTL11个,在11S7S亚基组上分别只有1+3+个;在BIEX有前性状QTL2+个,有后性状QTL分别9+6+个;(2) 两群体16个性状上均没有检测到共享的QTL,说明两群体的蛋白质有关性状具有完全不同的遗传基础;RIKY的两个亲本间蛋白、油脂和蛋油总量有明显遗传差异,但在亚基组上遗传差异不大,而BIEX则反之;(3) 4组总、分性状中,两群体一致表现出蛋白、油脂和蛋油总量和11S7S11S/7S比值两组在总、分性状间共享QTL(共同遗传基础), 11S亚基组和7S亚基组两组性状在总、分性状间无共享的QTL(4) 蛋白质有关性状QTL定位结果和分离分析结果共同表明这类性状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均占较大比重,要考虑两者兼用的育种方法。

      中棉所12配制的2个杂交棉DNA甲基化遗传与传递
      朱新霞,汪保华,郭旺珍,张天真
      作物学报. 2009, (12):  2150-2158.  doi:10.3724/SP.J.1006.2009.02150
      摘要 ( 2061 )   PDF (807KB) ( 1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NA甲基化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用MSAP方法分析了中棉所12配制的2个杂交棉和亲本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组DNA 5′-CCG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及其遗传传递模式。研究表明: (1)杂交棉及其亲本不同发育时期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不同,随着生育期的逐步推进,出现两头低而中间高现象;(2)两个杂交棉组合的DNA 甲基化总体水平为12.41%~20.05%,其中以内侧胞嘧啶全甲基化为主(约占6.90%~11.47%)(3)棉花中绝大多数CCGG胞嘧啶甲基化位点是由亲本稳定遗传给杂交种的,但杂交棉仍有1.14%~3.39%的位点显示了变异,其变异频率在不同亲本组合之间和不同发育时期都存在差异;(4)对甲基化差异条带测序分析发现,其功能涉及到富含亮氨酸重复、类PDRABC转运蛋白、GTP结合蛋白、病程相关蛋白、磷酸激酶、功能未知的蛋白质和反转录酶等,部分差异序列没有产生有意义的匹配。

      棉花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纤维品质性状QTL分析
      杨鑫雷,王志伟,张桂寅,潘玉欣,吴立强,李志坤,王省芬,马峙英
      作物学报. 2009, (12):  2159-2166.  doi:10.3724/SP.J.1006.2009.02159
      摘要 ( 2244 )   PDF (392KB) ( 18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中棉所8号和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 Pima90-53组配衍生的214个单株的F2群体为材料,构建了包含110SSR标记和65AFLP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共包括42个连锁群,连锁群长度为4.5~147.3 cM,包括2~22个分子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6 cM,总长为2 030 cM,约占棉花全基因组的40.6%。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该组合的F2单株和F2:3家系纤维品质性状,共得到25个纤维品质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其中5个与纤维长度相关s,分布在Chr.21Chr.15LG2LG12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0.2%~35.8%4个与整齐度相关,分布在Chr.21LG9LG18LG12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2.6%~36.6%7个与马克隆值相关,分布在Chr.9LG1LG9LG20LG12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1.5%~26.1%7个与断裂比强度相关,分布在Chr.21Chr12Chr.8LG1LG4LG10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6.5%~52.8%2个与伸长率相关,分布在Chr.9Chr.21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8.1%27.1%LG9LG12Chr.21上存在QTL聚集区。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李俊,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作物学报. 2009, (12):  2167-2173.  doi:10.3724/SP.J.1006.2009.02167
      摘要 ( 2185 )   PDF (258KB) ( 1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麦421BS染色体臂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Syn769。利用川麦42与含1BL/1RS易位系的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 F8),经34个环境的遗传评价,比较了川麦421BS和川农161RS染色体臂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RIL群体中川麦421BS染色体臂株系和川农161RS染色体臂株系在分蘖力、成穗率、全生育期、小穗数、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6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 1B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而1R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分蘖能力和增加小穗数,1BS株系的籽粒平均产量比1RS株系增加2.91%。鉴于1RS染色体臂上的抗条锈病基因丧失抗性,其携带的黑麦碱基因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而川麦421BS染色体臂携带高抗条锈病基因YrCH42, 并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正向作用,因此建议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利用川麦421BS替换1RS染色体臂。

      大豆GmTINY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黄方,何慧,迟英俊,盖钧镒,喻德跃
      作物学报. 2009, (12):  2174-2179.  doi:10.3724/SP.J.1006.2009.02174
      摘要 ( 2093 )   PDF (392KB) ( 21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从大豆中鉴定了一个荚优势表达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拼接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并通过RT-PCR克隆了该基因。Blast检索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一个具有AP2结构域的转录因子,且与拟南芥DREB类蛋白TINY的氨基酸相似度最高,将该基因命名为GmTINY1GmTINY1包含一个73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4个氨基酸残基。GmTINY1与拟南芥TINYTINY2蛋白的相似度分别为59%62%。系统发生分析表明,GmTINY1TINYTINY2位于一个分支,且同属于DREB亚家族。实时定量RT-PCR检测表明,GmTINY1基因在荚中高丰度表达,在花中的表达量也较高,在根中的表达量较低,而在叶片中未检测到表达。基因芯片信息分析结果表明,GmTINY1在种子发育的子叶期的种脐部分高丰度表达。由此推论,GmTINY1基因在大豆生殖器官发育中可能发挥调控作用,可能与种子发育过程中种脐的形成有关。

      鹰嘴豆锌指蛋白基因ZF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陈晨,彭辉,高文瑞,石庆华,张桦,张巨松,李建贵,麻浩
      作物学报. 2009, (12):  2180-2186.  doi:10.3724/SP.J.1006.2009.02180
      摘要 ( 2041 )   PDF (473KB) ( 19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一段从PEG胁迫的鹰嘴豆幼苗叶片所构建的cDNA文库中得到的EST序列,通过3¢RACE方法克隆到一个鹰嘴豆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ZF1,该基因不含内含子,编码一条244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含有两个典型的Cys2/His2锌指结构。其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可能的核定位型号,农杆菌介导的洋葱表皮细胞GFP瞬时表达实验表明,ZF1蛋白位于细胞核内。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ZF1在鹰嘴豆的根、茎、叶、花、幼荚和幼胚中均有表达,在茎和叶中表达较弱,为组成型转录因子。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ZF1不但受高温及干旱诱导,而且还受6-苄基腺嘌呤(6-BA)、脱落酸(ABA)、乙烯利(Et)、赤霉素(GA3)、吲哚-3-乙酸(IAA)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氧胁迫诱导。这些结果表明,ZF1基因可能作为一个核调控因子参与植物的生长代谢以及多种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不同供体及不同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R08的改良效应
      乔善宝,王玉花,杨克诚,荣廷昭,潘光堂,高世斌
      作物学报. 2009, (12):  2187-2196.  doi:10.3724/SP.J.1006.2009.02187
      摘要 ( 2257 )   PDF (169KB) ( 17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08为轮回亲本,18个优良自交系为供体亲本,不同回交和自交次数,选育出遗传背景与R08相近、但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的BC1F3BC2F218R08改良系。通过抗病性鉴定、配合力及SSR分子标记分析,探讨不同供体及不同回交次数对R08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36个改良系中,29个抗或高抗大斑病,大部分改良系的多数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CA)R08相比并无下降或有所提高;相同供体不同回交次数选系的比较显示,对大斑病抗性的改良,回交1次自交2(BC1F3)优于回交2次自交1(BC2F2),且改良后代选系多数产量性状GCA大体相当;相同回交次数不同供体选系的比较表明,供体对回交后代的影响较大,供体不同回交后代选系大斑病抗性及多数产量性状GCA存在较大的差异;SSR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相同供体不同回交次数所创造的遗传变异无明显差异,相同回交次数不同供体选系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供体昌7-2和川321对改良R08的大斑病抗性和产量性状GCA作用较大,属优良供体亲本;w4-1w10-1属回交改良优良选系。因此,利用回交法改良玉米自交系,在选准供体亲本的基础上,回交1次后,在自交过程中加强目标性状的鉴定选择及配合力测定,可提高回交改良的育种效率。

      以DNA位点纯合率评价小麦品种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王立新,季伟,李宏博,葛玲玲,信爱华,王丽霞,常利芳,赵昌平
      作物学报. 2009, (12):  2197-2204.  doi:10.3724/SP.J.1006.2009.02197
      摘要 ( 2163 )   PDF (238KB) ( 16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小麦杂交组合高世代株系和我国小麦品种的DNA位点纯合率,及其评价小麦品种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可行性,采用172SSR99EST-SSR76AFLP-SCAR引物,检测了10F4代株系、10F5代株系和511个品种的DNA位点纯合率。结果表明,F4代和F5代株系的DNA位点纯合率分别为82.1%~94.5%95.7%~99.4%。根据F5500个单株的DNA纯合位点比率,推测出F6代株系的DNA位点纯合率为98%~100%。在511个品种中,有10%的品种其DNA位点纯合率低于95%。通过比较证明,DNA位点纯合率越高品种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越好。对20062009连续3个年度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的检测证明,DNA位点纯合率高于95%的大多数品种和DNA位点纯合率为90%~95%的少数品种具备一致性和稳定性;DNA位点纯合率低于90%的品种不具备一致性和稳定性。说明可以将DNA位点纯合率作为评价小麦品种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辅助标准。并提出了以20个个体为样本、检测50DNA位点的小麦品种DNA位点纯合率检测方法以及检测方法中需注意的细节。

      裸燕麦品质资源AFL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徐微,张宗文,吴斌,崔林
      作物学报. 2009, (12):  2205-2212.  doi:10.3724/SP.J.1006.2009.02205
      摘要 ( 2162 )   PDF (389KB) ( 19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AFLP引物组合对281份栽培裸燕麦(Avena nud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得到1 137条带,其中260条为多态性带,引物的平均多态性百分率为22.96%,平均多样性信息指数(PIC)0.0326。以地理来源分组,不同来源的组群Simpson指数在1.235~1.495之间,Shannon指数范围为0.1558~0.4437,组群内变异贡献率为83.45%,组群间变异占16.55%。组群大小与多态性位点数、组群内变异贡献率、Simpson指数及Shannon指数显著相关。内蒙古和山西资源多样性丰富,东北地区资源独特,西部地区资源遗传结构单一,东欧组群与内蒙古组群遗传关系最近。国内组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国外组群。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相比,组群内变异贡献率较高。建议在遗传多样性丰富地区进一步收集裸燕麦资源,并加强对材料少、代表性较差的地区,如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裸燕麦地方品种的收集,以丰富我国的裸燕麦基因源。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QTL分析
      潘存红,李爱宏,陈宗祥,吴林波,戴正元,张洪熙,黄年生,陈夕军,张亚芳,左示敏,潘学彪
      作物学报. 2009, (12):  2213-2217.  doi:10.3724/SP.J.1006.2009.02213
      摘要 ( 2032 )   PDF (222KB) ( 18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以穴发病率为表型值,对各株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群体的穴发病率偏向于抗病亲本,且呈连续性分布,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控制。利用WinQTLcart 2.5软件对黑条矮缩病抗性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6QTL,其中第611染色体上各有2个,第79染色体各有1个。第679染色体上的4QTL在两个地点都能检测到,是稳定表达的QTL,尤其是第6染色体上的2QTLLOD值分别为12.099.77,贡献率分别为20.20%18.68%,是主效QTL,能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利用。
      甘薯IbNPR1全长cDNA序列的分离与表达特性分析
      陈观水,周以飞,林生,张铮,潘大仁
      作物学报. 2009, (12):  2218-2224.  doi:10.3724/SP.J.1006.2009.02218
      摘要 ( 2343 )   PDF (753KB) ( 1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中,NPR1蛋白是水杨酸介导的基因表达中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以青农2号为试验材料,利用同源序列法和RACE技术分离甘薯SAR 途径的主要抗病信号元件NPR1 (none expresser of PR gene)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IbNPR1基因全长2 353 bp,包含一个编码586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包含有类似拟南芥NPR1蛋白中的BTB/POZ和锚蛋白重复氨基酸序列结构域。聚类分析显示IbNPR1与来源于番茄的NPR1基因关系最近。Southern杂交及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甘薯NPR1基因属于低拷贝基因家族,表达模式为组成型表达,并且SA能提高其表达水平。由该结果推测,IbNPR1可能在甘薯抵御病原物的侵染中起重要的作用。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超级稻花后强、弱势粒多胺浓度变化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谈桂露,张耗,付景,王志琴,刘立军,杨建昌
      作物学报. 2009, (12):  2225-2233.  doi:10.3724/SP.J.1006.2009.02225
      摘要 ( 2107 )   PDF (445KB) ( 18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个超级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084(杂交籼稻)、淮稻9号和武粳15(粳稻)]为材料,2个高产品种[汕优63(杂交籼稻)、扬辐粳8(粳稻)]为对照,测定了结实期强、弱势粒中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浓度和灌浆速率,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化学调控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糙米重,超级稻品种与对照品种差异较小,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粒重表现为超级稻品种显著低于对照品种。灌浆期强、弱势粒的PutSpdSpm浓度变化均成单峰值曲线。Put的峰值浓度和平均浓度,弱势粒高于强势粒。SpdSpm峰值浓度和平均浓度,弱势粒显著低于强势粒,超级稻品种低于对照品种。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糙米重与Put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SpdSpm浓度以及Spd/PutSpm/Put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初期对稻穗喷施SpdSpm,增强了弱势粒中蔗糖合成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提高了弱势粒灌浆速率、结实率和粒重,喷施Put或多胺合成抑制剂 (MGBG)的结果则相反。说明多胺参与水稻籽粒灌浆的调控,超级稻品种弱势粒较低的SpdSpm浓度及较低的Spd/PutSpm/Put值是其灌浆速率小、粒重轻的一个重要生理原因。

      高粱受精过程及其经历的时间
      李冉俐,申家恒,贾媛,李伟,王黎明
      作物学报. 2009, (12):  2234-2242.  doi:10.3724/SP.J.1006.2009.02234
      摘要 ( 2550 )   PDF (2176KB) ( 15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 对高粱花粉管生长途径、双受精过程及其经历的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高粱开花即授粉,花粉随即萌发, 花粉管进入羽状柱头分支结构的细胞间隙,向下生长于花柱至子房顶部引导组织的细胞间隙中;进入子房腔后,在子房壁与外珠被之间的缝隙中向珠孔方向生长;花粉管破坏一个助细胞后, 在卵细胞与中央细胞之间的空隙中释放连续的球状内容物;两个精核分别进入卵细胞和中央细胞分别与卵核和极核融合。受精过程经历的时间为开花后0.5~3 h左右, 花粉管破坏一个助细胞进入胚囊,并释放精子;1~3 h精核与极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 精卵融合形成合子;4 h左右初生胚乳核分裂;14 h左右合子分裂。4~14 h为合子静止期,该期为物理、化学诱变及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实施的合适时间。

      不同氮肥利用效率水稻基因型剑叶光合特性
      魏海燕,张洪程,马群,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庆,黄丽芬
      作物学报. 2009, (12):  2243-2251.  doi:10.3724/SP.J.1006.2009.02243
      摘要 ( 2142 )   PDF (286KB) ( 19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氮肥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研究225 kg hm-2施氮条件下水稻剑叶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氮肥利用效率、水稻结实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齐穗后,氮高效基因型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净光合速率、光合功能期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中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 II的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基因型。相关性分析表明,齐穗后不同时期,剑叶中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净光合速率、剑叶的光合功能期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值(Fv/FmFv/FoΦPSIIqPqN)与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结实性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由此说明,与氮低效基因型相比,氮高效基因型水稻生育后期具有较好的光合特性,较长的光合功能期;同时,其PSII反应中心更加稳定,具有更大的光能转化为电化学能的潜力,非光化学猝灭对光合机构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因而,其在促进植株光合物质积累,提高结实性的同时能通过地上部与地下部的调节反馈增强植株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玉米茎秆糖含量的分布
      卞云龙,杜凯,王益军,邓德祥
      作物学报. 2009, (12):  2252-2257.  doi:10.3724/SP.J.1006.2009.02252
      摘要 ( 2193 )   PDF (291KB) ( 18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手持糖度计(PAL-1)27个时期测定3 种不同基因型玉米茎秆糖含量(Brix %),以研究玉米不同节间、不同测定时期、不同类型间茎秆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从植株基部到顶部各节间糖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多以穗位或穗位上下一节间糖含量最高。苏玉16(普通玉米)05-8(普甜玉米)和扬甜1(超甜玉米)节间糖含量和节间位置的非线性方程分别为Y = 5.0277 exp(0.020564X - 0.017816X2)Y = 8.8489exp(0.05949X - 0.006454X2)Y = 9.6652 exp(0.06944X - 0.009475X2)(2)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苏玉16(普通玉米)茎秆糖含量表现为低--低的变化,而05-8和扬甜1号生育后期茎秆糖含量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甜玉米的灌浆特性有关。(3)通过系统分组资料方差分析,3个品种的茎秆糖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普通玉米<普甜玉米<超甜玉米,不同节间、不同测定时期玉米茎秆糖含量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4)去雌可以显著提高茎秆含糖量,籽粒库容量对茎秆含糖量的分布也有影响。

      不同株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对氮肥响应的动态分析
      李国强,汤亮,张文宇,曹卫星,朱艳
      作物学报. 2009, (12):  2258-2265.  doi:10.3724/SP.J.1006.2009.02258
      摘要 ( 3455 )   PDF (281KB) ( 32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株型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的影响,通过实施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于主要生育期测定了各处理单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并分别利用RichardsVP方程对其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各株型小麦的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Ra)和最大增长速率(Rmax),缩短了各株型小麦到达Rmax的时间,延长了各株型小麦的缓增持续期(D3)。施氮提高了紧凑型矮秆品种矮抗58、松散型品种淮麦17和中间型品种扬麦12的起始生长势(R0),缩短了上述3种株型小麦的渐增持续期(D1),降低了其到达Rmax时的干物质积累量(WRmax),而紧凑型高秆品种宁麦9号的R0WRmaxD1与上述3种株型小麦的变化趋势相反。随施氮量的增加,矮抗58和宁麦9号的快增持续期(D2)呈下降趋势,而淮麦17和扬麦12D2以中氮处理(150 kg hm-2)最低。施氮降低了淮麦17和扬麦12的叶、穗最大分配比例(Pmax)以及矮抗58和宁麦9号的茎鞘最大分配比例(PSmax),但增加了矮抗58和宁麦9号的叶部和穗部Pmax以及淮麦17和扬麦12PSmax。施氮降低了宁麦9号、淮麦17和扬麦12的叶分配比例最大下降速率及矮抗58和宁麦9号的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而增加了矮抗58的叶分配比例最大下降速率及淮麦17和扬麦12的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但过量施氮抑制了宁麦9号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的增加和扬麦12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的下降。施氮对各株型小麦茎鞘分配比例最大增长和下降速率(RSimaxRSdmax)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因此,在建立高产小麦栽培技术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株型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动态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

      氮肥运筹对高品质棉棉铃形成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陈源,王永慧,杨朝华,肖健,栾娜,张祥,陈德华
      作物学报. 2009, (12):  2266-2272.  doi:10.3724/SP.J.1006.2009.02266
      摘要 ( 2000 )   PDF (128KB) ( 1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充分发挥高品质棉的产量与纤维品质潜力,以高品质棉杂交种科棉1号和常规种科棉4号为供试品种,于2003—2005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实验农场进行育苗移栽,设基肥、花铃肥、桃肥比例试验(科棉1号设206020106030256510三个处理,科棉4号设206020157015107515三个处理)基肥施用比例试验(科棉1号设10%20%30%三个处理,科棉4号设10%15%20%三个处理);促花肥施用比例试验(020%30%40%四个处理);桃肥施用比例试验(科棉1号设10%20%25%三个处理,科棉4号设10%15%20%三个处理);花铃肥中保铃肥施用时间试验(设叶龄分别为17叶、19叶、21叶三个处理),调查氮肥运筹对铃重、铃体积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N量为208.5~243.0 kg hm-2,科棉1号和科棉4号基肥、花铃肥和桃肥的氮肥施用比例分别为206020157015且促花肥为30%,有利于大铃的形成和纤维品质的优化,桃肥施用量为15%~20%时有利于秋桃的形成。保铃肥的施用时间在主茎叶龄19~20叶时最有利于棉铃发育、纤维品质改善和产量提高。相关分析表明,铃体积、铃重与产量及纤维品质呈正相关,尤其促花肥施用,有利于大铃形成,显著促进产量提高和纤维品质改善,因此对于高品质棉促进大铃形成是高产和纤维品质保优的关键。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危害对春小麦面粉品质性状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师桂英,尚勋武,王化俊,马小乐,胡秉芬,李昌盛
      作物学报. 2009, (12):  2273-2279.  doi:10.3724/SP.J.1006.2009.02273
      摘要 ( 2003 )   PDF (225KB) ( 17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2个抗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小麦材料及4个感蚜材料, 利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该蚜虫危害对小麦面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蚜虫取食对面粉颗粒度没有显著影响, 但可引起小麦面粉灰分含量显著增加, 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面团筋力、膨胀指数、面团延伸性、面团弹性、弹性指数显著降低, 从而降低面粉品质。抗蚜小麦04-9284C272及感蚜硬质小麦甘春20部分品质指标不发生变化或变化程度低于其他3个感蚜软质小麦。5个软质小麦蚜量高峰值与膨胀指数、面团弹性、SDS沉降值、面团筋力和蛋白质含量品质的降低幅度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80.96190.93100.91080.8886, 均达显著水平; 与灰分含量、面团延伸性和弹性指数相关性不显著。甘肃兰州拉面专用品种甘春20在高密度蚜虫危害后, 面粉品质下降, 但依然符合该专用粉的最适品质要求。
      研究简报
      水稻不同粒位小穗轴的超微结构差异及其CaM活性的细胞化学定位
      张其芳,刘奕,黄福灯,胡东维,程方民
      作物学报. 2009, (12):  2280-2287.  doi:10.3724/SP.J.1006.2009.02280
      摘要 ( 2322 )   PDF (2063KB) ( 17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同一稻穗内的不同部位小穗轴为材料,利用低温包埋、免疫胶体金标记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维管束韧皮部的超微结构差异及其花后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并对筛管-伴胞细胞中的CaM活性与分布进行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稻穗不同部位小穗轴的维管束组织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央大维管束的总面积、韧皮部面积和导管面积上,强势粒小穗轴的维管输导组织结构一般优于弱势粒小穗轴;水稻抽穗开花后不同部位小穗轴中央维管束筛管分子和伴胞等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过程大致相同。其中,筛管分子在水稻开花前均已分化成熟,而伴细胞仍保持着较完整的细胞结构特征,之后逐渐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迹象;与弱势粒小穗轴相比,强势粒小穗轴在灌浆启动时筛管厚壁和伴细胞中的线粒体等细胞器和胞间连丝的数量丰富、CaM标记密度高,表现出较明显的启动机能和输导生理优势,但至水稻灌浆中期之后,不同粒位间小穗轴的输导生理差异可能并不明显。

      种植密度对烤烟不同部位叶片光合特性及其同化积累的影响
      王瑞,刘国顺,倪国仕,毕庆文,杨林波,甄才红
      作物学报. 2009, (12):  2288-2295.  doi:10.3724/SP.J.1006.2009.02288
      摘要 ( 2042 )   PDF (589KB) ( 19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云烟87研究4种种植密度(16 66515 15013 87512 825 hm-2)对烤烟下、中、上3部位叶片光合及其同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比叶重以及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成熟期(移栽60 d以后)明显表现出密度效应。随着群体生育进程的推进,密度对3个指标的影响程度有增大趋势。降低种植密度可以减小叶片Pn下降率,延缓光合功能的衰退,延长同化产物的积累时间。下部叶除12 825 hm-2外,其他3处理均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 而上部叶片均出现午休现象; 较高种植密度能够减轻中部叶片午休的程度。15 150 hm-2的种植密度下,中部叶片日光合总量较高,光合产物也达到较高水平,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也达到最为协调的状态,有着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我国水稻常用保持系穗期耐旱性测评及育性分析
      陶龙兴,符冠富,宋建,乐明凯,王熹
      作物学报. 2009, (12):  2296-2303.  doi:10.3724/SP.J.1006.2009.02296
      摘要 ( 1901 )   PDF (232KB) ( 1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负压式土壤湿度计和取土烘干法双重监控盆栽试验的土壤水势变化,观测我国15个常用水稻保持系的穗期耐旱性和育性特征。结果表明,K22-B、金23-BII-32-B等保持系为穗期干旱胁迫钝感材料,而珍汕97-B、中9-B及协青早-B等为穗期干旱胁迫敏感材料;参试保持系在开花期(花粉粒充实期到小穗灌浆初期)比孕穗期(花粉母细胞分裂期到花粉粒充实期,15 d)对干旱胁迫更敏感;保持系孕穗期干旱胁迫主要伤害颖花育性,其胁迫指数与空壳率正相关(r = 0.6988**), 开花期干旱胁迫不仅伤害颖花育性并影响小穗充实,其胁迫指数与空壳率正相关(r = 0.7660**),也与秕谷率正相关(r = 0.5230);穗期耐旱性与其正常生育条件下的穗部结实性状不具直接相关性。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特性研究
      吕典华,宗学凤,王三根,凌英华,桑贤春,何光华
      作物学报. 2009, (12):  2304-2308.  doi:10.3724/SP.J.1006.2009.02304
      摘要 ( 2576 )   PDF (222KB) ( 27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对照,对它的两个叶色突变体ygl5pygl1在孕穗期的光合、荧光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突变体叶绿体内基粒数量明显少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也大幅下降,其中ygl5表现为叶绿素总体缺乏,pygl1表现为叶绿素b严重缺乏;ygl5pygl1Pn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都显著高于对照,而CO2饱和点CO2补偿点和光呼吸速率则低于对照;Fv/FmΦPSIIqP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突变体ygl5pygl1具有较高的光能捕获效率和转换效率。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