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32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06-07-12
    • 研究论文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进特征研究
      杨建昌;王朋;刘立军;王志琴;朱庆森
      作物学报. 2006, (07):  949-955. 
      摘要 ( 2163 )   PDF (706KB) ( 16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江苏省近60年生产上应用的16个代表性中籼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品种应用时期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供试品种分为早期高秆(ET)、改良高秆(IT)、矮秆(DC)、半矮秆常规品种(SDC)、半矮秆杂交稻(SDH)和超级稻(SR)6个类型,研究其产量、源库关系和株型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改良,籽粒产量逐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其关键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结实率以DC最高,SR最低,千粒重变化不大。由ET到DC,植株高度降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同步提高,收获指数的提高更为明显。由DC到SR,植株高度略有增加,生物产量明显提高,抽穗后增加的量尤为显著,收获指数变化较小。品种改良明显减小了顶部3叶的着生角度,增加了抽穗期的叶面积,但颖花量的增加超过叶面积的增加,导致粒叶比(颖花数与叶面积之比)提高。随品种的演进,抽穗期根重以及根冠比提高,但根系伤流液量减少。抽穗至成熟根系伤流液和叶片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浓度下降的速度表现为SR>SDH>SDC。依据品种演进特征,对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玉米生长虚拟模型GREENLAB-Maize的评估
      马韫韬;郭焱;展志岗;李保国;Philippe de Reffye
      作物学报. 2006, (07):  956-963. 
      摘要 ( 2337 )   PDF (624KB) ( 10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REENLAB-Maize虚拟模型采用并行模拟植株功能与结构的机制来模拟玉米植株在不同环境条件(目前只考虑气象条件)下的生长。该模型逐时段模拟植株光合产量和光合产物向各个器官分配的数学公式的主要参数不能通过简单的方法确定,称为隐含参数,是通过将该模型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结合,并以田间植株生长的测定值为目标文件而反求出的。本文首先对参数反求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以植株多个生长时段的测定数据为目标文件来反求参数值时,其变异系数明显比只用某一个时段的测定数据时低。从模型隐含参数的稳定性和模型模拟效果两方面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估。对气象条件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4组玉米试验、玉米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取样植株个体等情况下所反求的隐含参数值的稳定性统计分析表明,模型隐含参数值因气象条件、生长阶段以及植株个体差异而产生的差异均不显著,可以认为它们是植株生长内在的、稳定的参数。本文还对该模型的植株形态模拟模块进行了改进。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植株的生长状况,但还有必要对植株光合生产模块等进行改进。
      用“对话”试验探索植物组织培养机制并建立适用性广的小麦组织培养方法
      王海波; 范云六
      作物学报. 2006, (07):  964-971. 
      摘要 ( 1890 )   PDF (832KB) ( 10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小麦为试材,以揭示培养因素与培养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目标,通过用类似“对话”试验的方法探索了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培养基、培养条件等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不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只影响和决定愈伤组织的质量。外植体既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又影响愈伤组织的质量。由外植体类型造成的愈伤组织质量差异并不亚于由基因型所造成的差异,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离体培养的早期阶段。培养基除了向培养物提供营养外,不同培养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地表现为对愈伤组织质量的不同调控效应。一般情况下,2,4-D和NH4+对细胞分裂、愈伤组织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细胞分裂素、NO3-对细胞分裂、愈伤组织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光照具有类似细胞分裂素的效应。温度变化对愈伤组织质量也具有调控作用。各培养因素的作用实际上均转化为生理生化效应。借助这种认识,所有培养因素的作用均可在生理生化水平得到解释。据此,植物组织培养的可预见性和可控性得到大幅度增强。通过本研究,为小麦组织培养建立了有较广泛适用意义的方法。

      水分胁迫对贪青水稻籽粒充实及其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王维; 蔡一霞;蔡昆争;张建华;杨建昌;朱庆森
      作物学报. 2006, (07):  972-979. 
      摘要 ( 1917 )   PDF (656KB) ( 12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两个灌浆速率差异较大的杂交稻组合(汕优63,Pc311/早献党)为材料,设置出穗后高氮(HN)和正常氮(NN)两个水平,以正常灌水为对照(WW),研究适度水分胁迫(WS)对水稻籽粒灌浆速率与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HN导致水稻贪青迟熟,主要表现为淀粉积累速率和积累量显著下降,造成粒重和产量降低。适度水分胁迫处理能有效改善贪青稻株的籽粒充实状况。施高氮导致水稻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uSy)、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降低,是贪青稻株籽粒淀粉积累速率下降和充实不良的内在生理原因。适度水分胁迫处理能诱导籽粒中SuSy、ADP-Gppase、SSS和SBE活性上升,进而增加籽粒淀粉积累和粒重。而正常施氮下,水分胁迫导致稻株籽粒灌浆后期同化物供应不足和淀粉合成代谢酶活性下降过快,是其籽粒淀粉积累总量减少、粒重降低的主要原因。

      Puroindoline基因对春小麦磨粉及馒头、面条品质的影响
      陈锋;陈东升;钱森和;张艳;夏先春;何中虎
      作物学报. 2006, (07):  980-986. 
      摘要 ( 1972 )   PDF (573KB) ( 12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我国和CIMMYT的41份春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puroindoline基因型、SKCS硬度指数、出粉率、面粉灰分含量、面粉色泽(L*、a*和b*)、吸水率、总戊聚糖和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以及馒头和面条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份为Pina-D1a/Pinb-D1a类型,28份为PINA蛋白缺失(Pina-D1b/Pinb-D1a)类型,7份为Pina-D1a/Pinb-D1b类型,1份(青春533)为Pina-D1a/Pinb-D1c类型。籽粒硬度与面粉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而与面粉亮度L*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7。Puroindoline突变型的硬度值、出粉率、吸水率及馒头重量、体积、宽度和总分均显著高于野生型,PINA蛋白缺失类型(Pina-D1b/Pinb-D1a)的籽粒硬度、面粉灰分含量、面粉a*绝对值和水溶型戊聚糖含量均显著高于Pina-D1a/Pinb-D1b类型,而馒头外观分和面条软硬度分值则显著低于后者。Pina-D1a/Pinb-D1a类型的面条L*值、L*-b*值和软硬度分值显著高于PINA蛋白缺失类型,而馒头外观颜色和面条b*值则显著低于后者。综合分析表明,Pina-D1a/Pinb-D1b类型馒头和面条品质略优于Pina-D1a/Pinb-D1aPina-D1b/Pinb-D1a

      实地氮肥管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
      刘立军;徐伟;桑大志;刘翠莲;周家麟;杨建昌
      作物学报. 2006, (07):  987-994. 
      摘要 ( 2185 )   PDF (677KB) ( 12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籼型杂交稻汕优63和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实时氮肥管理(RTNM)和实地氮肥管理(SSNM)的农艺表现和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氮空白区的水稻产量为5.5~7.4 t/hm2,说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相比,RTNM和SSNM分别增产-4.4%~7.0%和0.2%~9.3%,氮素产谷率分别提高195.7%~297.0%和169.6%~276.4%。2003—2004年在江苏省无锡市两村共计20户稻田中进行水稻SSNM试验示范。2年FFP的氮素产谷率、吸氮利用率和生理氮转化率分别仅有2.8~6.7 kg稻谷/kg N、33.7%~34.7%和8.4~18.6 kg稻谷/kg N;SSNM的施氮量较FFP降低38.7%~41.3%,产量提高2.5%~3.5%,氮素产谷率、吸氮利用率和生理氮转化率分别提高88.3%~117.7%、34.0%~39.5%和46.1%~61.6%。在江苏省大面积推广也取得了类似结果。证明采用SSNM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是可能的。试验也发现,农户稻田SSNM的氮素产谷率和生理氮转化率的数值依然很低。对水稻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及提高途径进行了讨论。

      小麦GMP含量发育动态的QTL定位
      李卫华;尤明山;刘伟;徐杰;刘春雷;李保云;刘广田
      作物学报. 2006, (07):  995-1000. 
      摘要 ( 1876 )   PDF (490KB) ( 11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小麦京771和Pm97034杂交后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小麦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发育动态进行了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的5个不同时期,共检测到8个条件QTL和10个非条件QTL,但没有一个QTL能在测定的5个时期都有效应。花后12 d,控制GMP形成的基因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量,条件QTL能解释6.21%的表型变异,该基因位于1A染色体上。花后17 d,在1D染色体上测到了1个新表达的条件QTL位点,单独能解释14.14%的表型变异。花后22 d,控制GMP形成的基因的表达比较活跃,非条件分析检测到3个QTL位点,条件分析检测到2个QTL位点,这5个QTL位点分别位于1B、5B、6B和7B染色体上,其效应值都比较低,2个条件QTL共同能解释12.67%的净表型变异。花后27 d,在2D和3B染色体上各检测到2个条件和非条件QTL位点,加性效应值比较大。条件QTL能解释16.37%的表型变异,非条件QTL能解释23.94%的变异。花后32 d,仍有2个新的基因位点在表达,但此时QTL的净表达量已经开始下降,条件QTL仅能解释11.43%的表型变异。

      旱稻OsEXP3与OsEXP5基因的mRNA表达差异分析
      高英;陈乃芝;王学臣
      作物学报. 2006, (07):  1001-1005. 
      摘要 ( 1831 )   PDF (1203KB) ( 9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sEXP3基因和OsEXP5基因是GenBank上登录的从水稻中克隆的扩张蛋白基因。本研究根据其报道的mR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4种旱稻根系中克隆了这2个基因的部分编码框序列,证明OsEXP3OsEXP5基因在旱稻的根系中表达;通过Northern-blot技术对该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sEXP3OsEXP5基因在旱稻IRAT109根中的表达受到生长发育阶段的调控;受到激素ABA、干旱胁迫的正调控;且受干旱胁迫诱导表达的生长阶段不同。以上实验结果推测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很可能OsEXP3OsEXP5基因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发挥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

      空间环境和地面γ辐照对水稻诱变的差异
      王俊敏;徐建龙;魏力军;孙野青;骆荣挺;张铭铣;鲍根良
      作物学报. 2006, (07):  1006-1010. 
      摘要 ( 1973 )   PDF (414KB) ( 9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空间搭载和地面60Co γ辐照两种条件下的诱变敏感性和诱变效应。结果表明,诱变的敏感性均以粳稻强于籼稻,推广种强于农家种,籼稻中以中籼和晚籼>早籼,而不同粳稻气候生态型间的差异较小。对γ辐照不敏感的品种大多数对空间诱变也不敏感,而对γ辐照敏感的品种中仅有1/4对空间诱变敏感。空间搭载对54.2%的品种的处理当代秧苗生长具有加速作用,有的同时提高结实率。M2代研究表明,两种诱变处理均能诱发株高和抽穗期突变,但其突变频率差异较大。空间搭载处理的M2代矮秆、高秆和早熟的突变频率与M1代总生理损伤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空间环境与地面γ辐照的诱变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本研究结果对开展水稻空间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高产棉花品种泗棉3号的遗传机制研究Ⅰ.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张培通;朱协飞;郭旺珍;俞敬忠;张天真
      作物学报. 2006, (07):  1011-1017. 
      摘要 ( 2095 )   PDF (922KB) ( 10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泗棉3号和CARMEN构建的RIL及其F2、B1、B2、P1、P2、F1两套群体,同时在3个环境中,采用各自的联合世代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长江流域棉区广泛种植的优良品种泗棉3号高产性状的遗传规律。遗传模型分析揭示泗棉3号×Carmen组合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最适遗传模型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说明存在控制这些性状的主基因。所有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遗传模型不同。同时,各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变化较大,而多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环境中变化相对较小,表明环境对数量性状主基因的表达影响大,对多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影响。对环境间差异较大性状的研究和选育,要在多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才能提高效率。
      应用混合线性模型(AD)分析热带温带玉米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梁文科;张世煌;戚廷香;庹洪章;邱法展;刘永忠;郑用琏;徐尚忠
      作物学报. 2006, (07):  1018-1023. 
      摘要 ( 2061 )   PDF (497KB) ( 13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对9个热带和温带玉米群体进行组配,获得36个杂交组合。2002年和2003年,采用混合线性(AD)模型和最小范数二阶无偏估算法(1)法(minimum norm quadratic unbiased estimation, MINQUE),分别在河南安阳和湖北十堰进行田间鉴定,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方差分量、杂交组合的基因型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方差分量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大多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对总表型变异的贡献有差异。对小区产量而言,各效应的贡献是显性>显性与环境互作>加性与环境互作>加性;而加性方差分量对总表型变异的贡献为穗行数>穗粒数>百粒重>小区产量。对这36个组合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进行了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群体间遗传差异的度量参数ω/(2μ),ω/(2μ) = 群体平均优势-群体超亲优势。对9个群体的比较表明,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亲本的遗传差异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产生强优势组合,具有中等遗传差异的亲本群体表现出了强的杂种优势。如组合3´6 (BSSS C9´Stay Green C4)、2´3 (BS16´BSSS C9)和1´3 (Suwan1´BSSS C9)都具有中等的遗传差别,有较好的杂种优势表现;BSSS C9与Stay Green C4和Suwan1、BS16和Suwan1在温带育种中值得关注,有可能形成新的杂种优势模式。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的检测
      韩龙植; 张三元; 乔永利; 金钟焕; 徐福荣; 曹桂兰; 南钟浩; 戴陆园; 芮钟斗; 高熙宗
      作物学报. 2006, (07):  1024-1030. 
      摘要 ( 2223 )   PDF (556KB) ( 13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籼稻密阳23与粳稻吉冷1号配制所获得的F2:3群体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昆明、三亚、公主岭和韩国春川等5个点进行水稻结实率的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表型值及其在F3家系群中的分布以及所检测到的QTL数目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说明QTL与环境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水稻结实率在F3家系群中呈接近正态或偏态的连续分布,是多个基因所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水稻结实率相关的QTL 14个,分布于第1、2、3、4、6、7、8、10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15.3%。分别位于第1、2、6和12染色体RM1~RM259、RM263~RM6、RM340~RM30、RM270~RM17区间的qSSR1qSSR2qSSR6qSSR12至少在2种生长环境下均检测到,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9%~8.4%、4.8%~7.2%、7.6%~10.7%和7.4%~10.4%。以上多数QTL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吉冷1号,基因作用方式主要为部分显性或显性或超显性。

      糯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
      卢艳丽;陆卫平;刘小兵;王继丰;刘萍;陆大雷;苏辉
      作物学报. 2006, (07):  1031-1037. 
      摘要 ( 2135 )   PDF (548KB) ( 12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近年育成的31个糯玉米(Zea mays L. ceratina Kulesh)品种为试材,对其氮肥吸收利用率(RE)、氮肥生理利用率(PE)、氮肥农学利用率(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以收获鲜穗、鲜籽粒或成熟籽粒为目的,其AE、RE、PE和PFP均存在显著差异。聚类结果显示,无论收获产品是鲜穗、鲜籽粒还是成熟籽粒,属于高产、高氮肥利用效率(NUE)的品种有6个,即凤糯2146、京科糯267、京科糯218、粤白糯1号、SW42和SAUWX02。与其他品种相比,这6个糯玉米品种的鲜穗、鲜籽粒和成熟籽粒的平均产量分别高17.9%、18.1%和28.6%,平均AE分别高45.2%、50.2%和64.7%,平均RE分别高35.1%、35.1%和36.7%,平均PE分别高4.5%、9.7%和20.3%,平均PFP分别高17.9%、18.1%和28.6%。相关分析表明,提高糯玉米氮收获指数,增加氮素在植株体内的运转率有利于NUE的提高。

      用STS标记检测春化基因Vrn-A1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
      张晓科;夏先春;何中虎;周 阳
      作物学报. 2006, (07):  1038-1043. 
      摘要 ( 2350 )   PDF (1317KB) ( 11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证实Vrn-A1春化基因的STS标记与CAPS标记结果一致的基础上,用STS标记检测了全国主要麦区历史上大面积推广和当前主栽的250份品种的春化基因Vrn-A1。结果表明,中国品种Vrn-A1基因平均分布频率为36.8%,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不同,依次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100%)>新疆冬春麦区(42.9%)>西南冬麦区(35.3%)>黄淮冬麦区(19.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7.4%)>北部冬麦区(3.0%),这与冬春特性有关。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品种中,Vrn-A1基因分布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在黄淮冬麦区品种中,20世纪50到70年代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在年最大推广面积大于66.7万hm2的58份品种中,Vrn-A1基因的频率为27.6%。这些信息有助于改良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和提高产量潜力。

      高温胁迫对早稻根系质膜ATPase活性及NH4+吸收的影响
      石庆华;李木英;许锦彪;谭雪明
      作物学报. 2006, (07):  1044-1048. 
      摘要 ( 1842 )   PDF (374KB) ( 10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高温耐性品种农大228、082和高温敏感品种茉莉占、协青早B,比较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根系质膜ATPase活性和NH4+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农大228和082根系质膜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均比对照提高,而茉莉占和协青早B分别比对照大幅度下降,品种间差异显著(Duncan’s法检验)。根系质膜蛋白含量在高温胁迫后均表现下降。082的NH4+吸收速率不受高温影响,热敏感型品种NH4+吸收速率受高温胁迫明显下降。
      杂交稻幼苗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反应
      王静;张成军;陈国祥;王萍;施大伟;吕川根;孙磊;许所扣
      作物学报. 2006, (07):  1049-1056. 
      摘要 ( 1901 )   PDF (1034KB) ( 10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常规低温敏感型杂交稻汕优63和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幼苗期对低温胁迫的抗性,处理低温为10℃,以常温25℃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类囊体膜PSⅠ、PSⅡ活性明显下降,类囊体膜的室温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也明显下降。低温使两优培九的O2.- 产生速率和MDA含量下降,而汕优63却出现相反的结果;同时,SOD的活性与对照相比两品种都有所提高,而CAT活性则是两优培九高于对照,汕优63低于对照。这些指标的变化幅度都是汕优63较明显。低温处理后,两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都上升,但两优培九增幅较汕优63高。SDS-PAGE表明低温处理后,可溶性蛋白条带增多,但类囊体膜蛋白条带没有明显的增加。对照组中,除了PSⅠ和PSⅡ活性外,其余各项指标都是汕优63较两优培九高,意味着幼苗期的两优培九光合功能虽不如汕优63高,但其对低温的抗性较汕优63强。

      亚精胺预处理对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段辉国;袁澍;黄作喜;孙歆;卿东红;董凌;林宏辉
      作物学报. 2006, (07):  1057-1062. 
      摘要 ( 1890 )   PDF (473KB) ( 9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小麦绵农4号幼苗叶片为试材,以-0.6 MPa聚乙二醇-6000(PEG-6000)处理造成渗透胁迫,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预处理对小麦相对含水量(RWC)、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电解质渗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在渗透胁迫处理
      播期对小麦品种藁城8901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淀粉组分积累的影响
      刘霞;尹燕枰;贺明荣;王振林
      作物学报. 2006, (07):  1063-1070. 
      摘要 ( 2061 )   PDF (631KB) ( 11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测定旗叶和籽粒中磷酸蔗糖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AGP焦磷酸化酶(AGPase)、UGP焦磷酸化酶(UPG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的活性,以及蔗糖含量,研究了播种期对藁城8901蔗糖代谢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及淀粉组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和晚播均可降低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但其支链淀粉积累量随播期的推迟逐渐升高;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的最适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9.06和11.07 h;支链淀粉积累的最佳日均气温为22.75℃,而直链淀粉积累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日均气温在17~25℃之间时,直链淀粉含量与日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推迟播期使旗叶SPS和SS活性升高,而旗叶蔗糖积累量、籽粒SS、SPS活性和蔗糖积累量均显著降低;籽粒AGPase、SSS活性和支链淀粉积累量明显升高;而UGPase、花后14 d的GBSS活性和直链淀粉积累量显著降低。表明在小麦植株体内存在淀粉积累对蔗糖代谢的反馈调节作用,它主要是通过降低籽粒SPS活性而不是SS活性来实现的。由SS催化的蔗糖降解不是提供小麦籽粒淀粉积累所需底物的惟一途径。在小麦籽粒淀粉合成过程中,AGPase、SSS、UGPase和GBSS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植株本身可通过反馈抑制籽粒UGPase和某一时期的GBSS活性来调节籽粒中蔗糖向淀粉的转化以及淀粉组分的积累,以维持体内合理的直/支比例。

      CIMMYT普通小麦品系Waxy蛋白类型及淀粉糊化特性研究
      穆培源;何中虎;徐兆华;王德森;张艳;夏先春
      作物学报. 2006, (07):  1071-1075. 
      摘要 ( 2311 )   PDF (453KB) ( 10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来自CIMMYT第35届IBWSN和第20届SAWSN国际鉴定圃的488份品系于2003年种植在内蒙古临河,对其Wx蛋白亚基组成和淀粉糊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单向SDS-PAGE鉴定出191份Wx-B1蛋白亚基缺失和28份和Wx-D1蛋白亚基缺失品系。除峰值时间外,其余淀粉糊化特性参数在品系间都有较大变异,与中国春小麦相比,CIMMYT小麦表现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高,稀澥值和反弹值大,峰值时间长而稳定。Wx-B1和Wx-D1蛋白亚基缺失品系的最终黏度和反弹值显著高于和大于Wx蛋白亚基正常品系,Wx-D1蛋白亚基缺失品系的峰值黏度和稀澥值显著低于和小于Wx蛋白亚基正常品系,Wx-B1蛋白亚基缺失品系的峰值黏度和稀澥值显著高于和大于Wx-D1蛋白亚基缺失品系。第35届IBWSN品系的淀粉糊化特性优于第20届SAWSN品系,两者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反弹值间差异显著。

      FACE对武香粳14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
      杨洪建;杨连新;黄建晔;刘红江;董桂春;颜士敏;朱建国;王余龙
      作物学报. 2006, (07):  1076-1082. 
      摘要 ( 2041 )   PDF (555KB) ( 9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2003年,利用我国唯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水稻品种武香粳14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FACE处理结果表明,每穗现存颖花数平均比对照少10.4~12.6朵,降幅为6.88%~8.49%,达极显著水平;对每穗颖花分化数和1次枝梗颖花退化数无显著影响,但使2次枝梗颖花的退化数和退化率显著高于对照;水稻每朵分化颖花所占有的抽穗期植株含N量和拔节至抽穗期的吸N量显著或极显著小于对照,使抽穗期茎鞘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有率及其与植株含N率的比值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每朵分化颖花所占有的抽穗期植株含N量和拔节至抽穗期的吸N量与每穗颖花退化数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8**、-0.961**;抽穗期茎鞘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有率及其和植株含N率的比值与每穗颖花退化数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8*、0.831*。认为FACE处理降低水稻颖花形成期吸氮能力,使植株碳代谢增强、氮代谢减弱可能是其分化颖花大量退化和每穗颖花数少于对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冬油菜品种比叶面积的多因子分析
      刘铁梅;邹薇;刘铁芳;谢国生;吴江生;曹卫星;李卫平;曹凑贵;傅廷栋
      作物学报. 2006, (07):  1083-1089. 
      摘要 ( 1969 )   PDF (600KB) ( 10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首次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地上地下不同器官干重对比叶面积的影响,并建立了华双3号抽薹期SLA与密度、氮肥、磷肥、钾肥、硼肥的数学模型。单因子分析表明,密度、氮肥、磷肥、钾肥、硼肥与比叶面积均存在抛物线关系,各因子的绝对贡献为密度>钾肥>磷肥>氮肥>硼肥。冬油菜的比叶面积在发育进程中呈现降-升-降趋势,除越冬期外,其各生育期之间比叶面积变化差异显著,品种间的比叶面积差异不显著,与叶重、茎重和根重之间均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比叶面积不仅受叶重、茎重、根重的影响,而且受3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比叶面积可以作为群体营养状况和临界施肥量的诊断指标。生育前期重点促进叶重和生育中后期重点促进茎重的增长有利于获得较小的比叶面积,实现优势群体。

      研究简报
      对地膜和秸秆覆盖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分析
      卜玉山;苗果园;邵海林;王建程
      作物学报. 2006, (07):  1090-1093. 
      摘要 ( 2052 )   PDF (273KB) ( 12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年盆栽和大田玉米覆盖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和地膜覆盖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玉米株高、茎粗、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等;地膜覆盖的促进作用在玉米生育前期较大,而秸秆覆盖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玉米生育中后期。秸秆和地膜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均为玉米穗长和穗粒数的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和地膜覆盖的增产效应主要表现在拔节至抽雄及雌穗分化发育阶段,而对后期粒重形成影响不大。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败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解海岩;蒋培东;王晓玲;张昭伟;朱伟;王学德
      作物学报. 2006, (07):  1094-1096. 
      摘要 ( 1971 )   PDF (279KB) ( 11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技术,研究了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一代花药在造孢细胞增殖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四分体至小孢子释放期、花粉发育期和花粉成熟期内源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一代可育花药间内源激素含量差异不明显,但在可育与不育花药间差异显著。在IAA、GA3和ZR含量上,不育花药低于可育花药,但在ABA含量上,不育花药高于可育花药,这种差异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达最大值。根据内源激素的功能推测,不育花药IAA含量过低使花药淀粉积累受阻,GA3含量不足影响花粉母细胞和绒毡层细胞的膨大,过低的ZR含量使花粉母细胞不能分裂形成四分体,过高的ABA含量促进花粉母细胞退化和死亡。

      改善空间因子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韩秉进
      作物学报. 2006, (07):  1097-1100. 
      摘要 ( 1881 )   PDF (353KB) ( 10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从理论上区分土壤因子和空间因子的作用,试验采用框栽的方法控制土壤面积,研究了增大空间因子对生长在不同土壤面积上的大豆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有效营养面积范围内,增大空间可以增加大豆产量,单株土壤面积较小时增产作用显著,随着单株土壤面积的增大,空间的增产作用减小。改善(扩大)空间因子明显增加了大豆的单株荚数和百粒重,降低了瘪荚率,增大了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重,降低了株高和结荚部位。因此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黑土区,利用和培育株型收敛、高光效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将具更重要的意义。

      几个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过程中核糖核酸酶的变化
      聂明建;王国槐; 陈光尧
      作物学报. 2006, (07):  1101-1103. 
      摘要 ( 1830 )   PDF (242KB) ( 11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5种不同类型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为材料,以保持系为对照,对其花药败育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败育过程中核糖核酸酶活力及游离尿苷酸(UMP)含量显著升高,而RNA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不育系雄蕊的核糖核酸酶活力与RNA含量呈负直线相关,相关系数为-0.9796**。认为核糖核酸酶活力异常增强与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有密切关系。
      14C同化物在玉米果穗上的分布与籽粒败育关系
      张凤路;江亚丽;赵国顺;张俊花
      作物学报. 2006, (07):  1104-1106. 
      摘要 ( 1993 )   PDF (274KB) ( 10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14C示踪方法,研究了在籽粒发育前期饲喂果穗叶后14C-同化物在植株及果穗不同部位的分布。结果表明,果穗是灌浆期的主要库器官;14C-同化物在果穗不同部位的分布不均一,在穗轴中14C-同化物的分布呈现为基部>中部>上部,而在籽粒中则表现为中部>基部>上部。顶端穗轴中糖分含量不低于中部穗轴(P>0.05),而败育粒中还原糖含量高于中部粒(P<0.05)。因此认为,顶端的败育可能并非源于营养供应不足,而应归因于籽粒库活性不足。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