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迟晓元1,**,刘庆1,2,**,张君2,赵旭红1,李美3,于天一1,潘丽娟1,许静1,姜骁1,殷祥贞1,马俊卿1,陈娜1,*
CHI Xiao-Yuan1,**,LIU Qing1,2,**,ZHANG Jun2,ZHAO Xu-Hong1,LI Mei3,YU Tian-Yi1,PAN Li-Juan1,XU Jing1,JIANG Xiao1,YIN Xiang Zhen1,MA Jun-Qing1,CHEN Na1,*
摘要:
为了鉴定优质、耐盐碱的花生品种(系),本研究连续2年在黄河三角洲试验基地种植29个花生品种(系),并对它们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利用主成分、隶属函数和系统聚类分析鉴选优质耐盐碱的花生品种(系)。结果表明,油亚比和亚油酸含量变异最大,而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及出仁率的变异较小;主茎高和侧枝长分别与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与百仁重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花生的产量性状(出仁率、荚果产量、籽仁产量)与农艺性状(结果枝数、主茎高、侧枝长)和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均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P16-22、花育9147、花育9141、花育9118、花育9121、花育60、花育9125和花育9124在盐碱地表现优异,花育656、P18-82、P18-43和P17-18在盐碱地表现较差,且前者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显著大于后者。本研究结果可为花生耐盐碱育种亲本选择及特异种质资源筛选提供材料。
[1] 韩艳红, 杨海棠, 胡延岭, 刘软枝, 石彦召, 李盼, 于沐, 朱桢桢. 基于隶属函数法对大粒高油花生品种品质的综合评价. 花生学报, 2024, 53(3): 68–72. Han Y H, Yang H T, Hu Y L, Liu R Z, Shi Y Z, Li P, Yu M, Zhu Z Z.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large-kernel and high-oil peanut varieties by membership function method. J Peanut Sci, 2024, 52(3): 68–7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 黄冰艳, 张新友, 董文召, 臧秀旺, 苗利娟, 刘华, 高伟, 韩锁义, 汤丰收. 河南省花生地方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析及育种利用策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13: 414–417. [3] Janila P, Nigam S N, Pandey M K, Nagesh P, Varshney R K. Groundnut improvement: use of genetic and genomic tools. Front Plant Sci, 2013, 4: 23. [4] Li W L, Yoo E, Lee S, Sung J, Noh H J, Hwang S J, Desta K T, Lee G A. Seed weight and genotype influence the total oil content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peanut seeds. Foods, 2022, 11: 3463.
[5] 房元瑾, 孙子淇, 苗利娟, 齐飞艳, 黄冰艳, 郑峥, 董文召, 汤丰收, 张新友. 花生籽仁外观和营养品质特征及食用型花生育种利用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19: 875–886.
[6] 周小静, 任小平, 黄莉, 罗怀勇, 陈玉宁, 刘念, 陈伟刚, 廖伯寿, 雷永, 姜慧芳. 花生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与展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 21: 33–39.·
[7] 高华鑫, 张佳蕾, 王建国, 慈敦伟, 杨莎, 唐朝辉, 郭峰, 刘珂珂, 万书波. 盐碱地花生高产栽培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山东农业科学, 2024, 56(9): 142–148. [8] 王生态, 赵宝勰, 杜世坤, 李雨阳, 余华林, 李榕鑫. 中度盐碱地胡麻耐盐性鉴定及品种筛选. 作物杂志, 2025, (4): 111–117. Wang S T, Zhao B X, Du S K, Li Y Y, Yu H L, Li R X. Identification of salt tolerance and variety screening of flax in moderately saline-alkali soil. Crop Res, 2025, (4): 111–11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 杨吉顺, 唐朝辉, 徐扬, 李尚霞, 崔利, 司彤, 郭峰, 慈敦伟. 丛枝菌根真菌和过磷酸钙对盐碱、非盐碱土壤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 42: 1019–1025.
[10] 胡炎, 杨帆, 杨宁, 贾伟, 崔勇. 盐碱地资源分析及利用研究展望. 土壤通报, 2023, 54: 489–494.
[11] 慈敦伟, 张智猛, 丁红, 宋文武, 符方平, 康涛, 戴良香. 花生苗期耐盐性评价及耐盐指标筛选. 生态学报, 2015, 35: 805–814. [12] Salwa A R, Shaban K A, Tantawy M F. Studies on salinity tolerance of two peanut cultivars in relation to growth, leaf water content. some chemical aspects and yield. J Appl Sci Res, 2010, 6: 1517–1526.
[13] 陈杨, 吕玉英, 杨会, 张秀荣, 张昆, 刘风珍, 万勇善. 水培法鉴定花生苗期耐盐性研究. 山东农业科学, 2019, 51(9): 125–131.
[14] 苏江顺, 王传堂, 程学良, 杨君, 王志伟, 彭浩, 谭程友, 邵俊飞, 杨同荣. 耐盐碱高油酸花生田间鉴定筛选研究.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49(6): 17–20.
[15] 王传堂, 王秀贞, 唐月异, 吴琪, 孙全喜, 黄粤, 翟晓灵. 耐盐碱花生品种(系)田间筛选鉴定. 山东农业科学, 2015, 47(11): 18–22.
[16] 李晶晶, 王金秀, 曹议丹, 任建军, 许少辉, 唐艳艳, 王晶珊, 乔利仙. 高油酸花生萌发期和苗期耐盐碱性鉴定及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5): 44–52.
[17] 张智猛, 慈敦伟, 丁红, 宋文武, 符方平, 康涛, 戴良香. 花生品种耐盐性指标筛选与综合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 3487–3494.
[18] 许婷婷, 王子强, 任增凯, 万菲菲, 王冕, 陈明娜, 潘丽娟, 王通, 禹山林, 陈静, 等. 盐碱地种植高油酸花生品种(系)产量品质性状分析. 花生学报, 2019, 48(1): 48–51.
[19] 闫彩霞, 王娟, 赵小波, 宋秀霞, 姜常松, 孙全喜, 苑翠玲, 张浩, 单世华. 全生育期鉴定筛选耐盐碱花生品种. 作物学报, 2021, 47: 556–565.
[20] 王秀贞, 唐月异, 张建成, 崔凤高, 陈殿绪, 迟玉成, 王传堂. 近红外技术分析化学诱变对花生脂肪、蛋白质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09, 38(4): 5–8.
[21] 杨军军, 庞洪利, 韩宏伟, 王秀贞, 孙妍, 王志伟, 王传堂. 花生油油酸亚油酸含量近红外模型构建. 农业与技术, 2021, 41(15): 4–7.
[22] 陈雷, 范小玉, 李可, 吴继华. 花生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花生学报, 2015, 44(1): 34–38.
[23] 阮建, 孙金月, 焦其庆, 单雷, 彭振英. 利用变异系数分析‘凤丹’牡丹籽油脂肪酸组分的遗传稳定性. 山东农业科学, 2018, 50(8): 24–28. [24] Katerji N, van Hoorn J W, Hamdy A, Mastrorilli M. Salt tolerance classification of crops according to soil salinity and to water stress day index. Agric Water Manag, 2000, 43: 99–109.
[25] 陈湘瑜, 徐日荣, 陈昊, 熊发前, 胡润芳, 张玉梅, 林国强. 花生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与综合评价. 种子, 2020, 39(9): 84–88.
[26] 刘卫星, 张枫叶, 贺群岭, 吴继华, 陈雷, 李可, 范小玉. 我国北方花生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2): 103–106.
[27] 饶庆琳, 姜敏, 刘选轶, 吕建伟, 胡廷会, 成良强, 王金花, 王军. 贵州296份花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综合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 373–385.
[28] 孙现军, 胡正, 姜雪敏, 王世佳, 陈向前, 张惠媛, 张辉, 姜奇彦. 大豆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与筛选. 作物学报, 2024, 50: 2179–2186.
[29] 鲁清, 刘浩, 李海芬, 陈小平, 洪彦彬, 刘海燕, 李少雄, 周桂元, 梁炫强. 花生不同株型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及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40: 1115–1121.
[30] 付江鹏, 柳发财, 闫宝琴, 赵智慧, 李利利, 王永栋, 魏玮, 周英霞. 不同高粱品种适应性综合评价与筛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3(5): 35–46.
[31] 郭敏杰, 邓丽, 苗建利, 任丽.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品质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21: 8202–8209.
[32] 薛云云, 白冬梅, 田跃霞, 权保全. 24份山西花生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2017, 45: 1587–1590.
[33] 李国瑞, 马宏亮, 胡雯媚, 汤永禄, 荣晓椒, 樊高琼. 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鉴定及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35: 479–487.
[34] 赵斌, 赵永星, 李双丹, 进茜宁, 陈士林, 褚晓斌. 玉米苗期耐盐胁迫的筛选及综合评价.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5): 1–7. |
[1] | 杨姝, 白伟, 蔡倩, 杜桂娟. 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分布特征及对植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9): 2514-2526. |
[2] | 郭保卫, 王旺, 王开, 王岩, 曾鑫, 景秀, 王晶, 倪新华, 许轲, 张洪程. 长江中下游两类型糯稻高产群体动态特征及超高产形成规律[J]. 作物学报, 2025, 51(9): 2433-2453. |
[3] | 付江鹏, 柳发财, 闫宝琴, 王永栋, 李利利, 魏玮, 周英霞. 控释肥替代普通尿素对旱作高粱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9): 2501-2513. |
[4] | 张海燕, 解备涛, 董顺旭, 张立明, 段文学. 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溶肥种类和配比对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9): 2485-2500. |
[5] | 杨婷婷, 陈娟, ABDUL Rehman, 李婧, 闫素辉, 汪建来, 李文阳. 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8): 2204-2219. |
[6] | 樊友众, 王先领, 王宗铠, 王春云, 王天尧, 谢捷, 蒯婕, 汪波, 王晶, 徐正华, 赵杰, 周广生. 秸秆还田耦合氮肥运筹对稻茬油菜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8): 2139-2151. |
[7] | 尤根基, 谢昊, 梁毓文, 李龙, 王玉茹, 蒋晨炀, 郭剑, 李广浩, 陆大雷. 氮肥减施措施对江淮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8): 2152-2163. |
[8] | 王曜阔, 王文政, 张敏, 刘希伟, 杨敏, 李昊昱, 张灵鑫, 闫彦菲, 蔡瑞国. 水氮运筹对冬小麦籽粒GMP合成和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8): 2176-2189. |
[9] | 李宜谦, 徐守振, 刘萍, 马麒, 谢斌, 陈红. 基于40K SNP芯片的陆地棉产量构成因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单铃重位点挖掘[J]. 作物学报, 2025, 51(8): 2128-2138. |
[10] | 李秋云, 李世贵, 范军亮, 刘昊天, 赵晓斌, 吕硕, 王艳浩, 岳云, 张宁, 司怀军. 离子锌和纳米锌对马铃薯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7): 1838-1849. |
[11] | 陈如雪, 孙丽芳, 张芯源, 牟海萌, 张永新, 袁丽雪, 彭仕乐, 王壮壮, 王永华. 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冬小麦旗叶碳氮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7): 1901-1913. |
[12] | 王天译, 杨绣娟, 赵佳佳, 郝宇琼, 郑兴卫, 武棒棒, 李晓华, 郝水源, 郑军. 山西小麦醇溶蛋白多样性及其对面粉品质效应研究[J]. 作物学报, 2025, 51(7): 1784-1800. |
[13] | 霍建喆, 于爱忠, 王玉珑, 王鹏飞, 尹波, 刘亚龙, 张冬玲, 姜科强, 庞小能, 王凤.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绿洲灌区甜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7): 1887-1900. |
[14] | 董伟进, 张亚封, 李启云, 路杨, 张正坤, 隋丽. CO2浓度升高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7): 1874-1886. |
[15] | 吴柳格, 陈坚, 张鑫, 邓艾兴, 宋振伟, 郑成岩, 张卫建. 近二十年国审冬小麦品种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变化趋势研究[J]. 作物学报, 2025, 51(7): 1814-18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