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1-12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曹亚萍,曹爱忠,王秀娥,陈佩度
      作物学报. 2009, (1):  1-10.  doi:10.3724/SP.J.1006.2009.00001
      摘要 ( 3283 )   PDF (1168KB) ( 19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 通过花粉辐射, 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 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STS引物, 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态性;进一步对亲本及簇毛麦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扩增分析, 标记CINAU32-300可追踪簇毛麦1V染色体, 标记CINAU33-280CINAU34-510CINAU35-1100CINAU36-380CINAU37-400可追踪簇毛麦2V染色体, 标记CINAU38-250可追踪簇毛麦3V染色体, 标记CINAU39-950CINAU40-800可追踪簇毛麦4V染色体, 标记CINAU41-745CINAU42-1050可追踪簇毛麦5V染色体, 标记CINAU44-765CINAU45-495可追踪簇毛麦7V染色体。加上本室已开发的26V染色体特异标记, 用这些簇毛麦特异分子标记鉴定辐射诱导材料的部分回交后代, 选育出小麦背景中只包含单条簇毛麦染色体的整套1V7V染色体系, 同时有18条易位染色体的簇毛麦身份得到确定, 表明这些标记可以用来快速检测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条锈菌诱导的小麦MBF1转录辅激活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
      张毅,张岗,董艳玲,郭军,黄丽丽,康振生
      作物学报. 2009, (1):  11-17.  doi:10.3724/SP.J.1006.2009.00011
      摘要 ( 2416 )   PDF (391KB) ( 2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小麦叶片中分离出一个条锈菌诱导的编码MBF1基因的cDNA序列,暂被命名为TaMBF1aTaMBF1a包含一个完整的42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2个氨基酸,具有MBF1保守结构域;小麦TaMBF1a氨基酸序列与水稻OsMBF1相似性达92%,与拟南芥AtMBF1a相似性达80%TaMBF1a编码的蛋白可能是核蛋白,且该基因在小麦根、茎、叶组织中表达量基本一致。在小麦与条锈菌的亲和、非亲和互作中,TaMBF1a基因均受条锈菌诱导高水平表达,且非亲和组合表达量高于亲和组合。外源植物激素水杨酸、乙烯、脱落酸也可诱导该基因快速上调表达,表明TaMBF1a可能通过水杨酸、乙烯等信号途径参与小麦对条锈菌的防御反应。

      花后高温下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同工型基因的表达模式
      韦克苏;张其芳;程方民;钟连进;陈能;谢黎红
      作物学报. 2009, (1):  18-24.  doi:10.3724/SP.J.1006.2009.00018
      摘要 ( 2303 )   PDF (283KB) ( 17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2℃)和适温(22℃)两个温度处理,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水稻胚乳中可溶性淀粉合酶(SSS)8个主要同工型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温度响应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稻SSS各同工型基因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表达模式明显不同,SSSIIbSSSIIcSSSIIIbSSSIVa等同工型基因呈上调表达模式,而SSSIIaSSSIIIa等则呈下调表达模式;SSSISSSIIIa是水稻SSSs基因在胚乳中表达的主要形式,而其他6种同工型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较低;与SSSISSIIcSSSIIIbSSSIVb相比,水稻胚乳中SSSIIbSSSIIIaSSSIVa等同工型基因对高温胁迫的响应表达更敏感。
      野生花生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变异及远缘杂交创造高油酸低棕榈酸花生新种质
      姜慧芳;任小平;黄家权;雷永;廖伯寿
      作物学报. 2009, (1):  25-32.  doi:10.3724/SP.J.1006.2009.00025
      摘要 ( 2056 )   PDF (365KB) ( 1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花生属19个近缘野生物种87份种质和113份栽野远缘杂交后代为材料, 系统分析野生花生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变异及其在栽培种花生脂肪酸改良中的潜力。结果表明, 野生花生的棕榈酸含量与栽培种花生相似, 硬脂酸和油酸含量略低于栽培种花生, 亚油酸含量略高于栽培种。不同物种间以及同一物种内不同资源间的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A. rigonii棕榈酸含量较低, A. pusillaA. duranensis油酸含量较高, A. batizocoi亚油酸含量较高, A. rigoniiA. duranensis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幅较大。发掘出油酸含量达60%以上的野生资源2(19-6, A. duranensis23-1, A. sp.), 亚油酸含量达40%以上的资源7, 其中A. rigonii(编号为11-4)亚油酸含量高达48%, 是目前所发现的花生资源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的种质。远缘杂交后代脂肪酸的变异远远超过亲本间的差异, 而且不同组合间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远缘杂交获得了6份油酸含量达64.0%以上且棕榈酸含量在8.5%以下的新种质, 其中yz8913-8油酸含量达67.85%, 比其栽培种亲本提高近30个百分点, 且棕榈酸含量仅7.60%SRAP检测表明, 6份远缘杂交后代除整合了亲本的DNA片段外, 还产生了新的DNA片段, 有的还丢掉了亲本的某些片段。农艺性状分析表明, 其中4份种质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

      油菜柠檬酸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在逆境下的表达
      童晋;詹高淼;王新发;刘贵华;华玮;王汉中
      作物学报. 2009, (1):  33-40.  doi:10.3724/SP.J.1006.2009.00033
      摘要 ( 2258 )   PDF (865KB) ( 2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柠檬酸合酶是植物多种代谢途径的限速酶, 及代谢变化的标志酶。为了解油菜柠檬酸合酶基因的生理功能, 以甘蓝型油菜叶片cDNA为模板, 设计特异性引物, 获得一编码柠檬酸合酶基因的cDNA序列, 全长1 659 bp, ORF区含476个氨基酸残基, 序列比对显示其蛋白序列与拟南芥有较高的同源性(96.0%), 氨基末端含一线粒体靶信号。聚类分析表明, 油菜柠檬酸合酶基因与其他植物内该基因高度同源。对油菜幼苗进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高温和低温、强光照和弱光照、盐、菌核病、干旱和水渍等处理, 采用半定量PCR法对油菜叶片柠檬酸合酶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 发现在盐胁迫、暗光和强光的处理下, 柠檬酸合酶基因的表达基本没有变化;在水渍、干旱、IAA6-BA胁迫下, 其表达有所升高, 但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 ABA对表达模式的影响与IAA相反;感染菌核病后其表达降低;对GA3的应答呈鞍型。对部分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验证, 其结果与半定量PCR结果基本一致。

      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单大鹏;朱荣胜;陈立君;齐照明;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作物学报. 2009, (1):  41-47.  doi:10.3724/SP.J.1006.2009.00041
      摘要 ( 3347 )   PDF (455KB) ( 20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22006连续5年的大豆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0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分别位于第B2C2D1aEN连锁群,其中1个表现为遗传正效应,9个表现为遗传负效应,另检测到15对影响蛋白质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13.75%。环境互作检测中,发现9QTL与环境存在互作,贡献率达到4.47%

      用单片段代换系(SSSLs)研究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QTL加性及上位性效应
      赵芳明;张桂权;曾瑞珍;杨正林;朱海涛;钟秉强;凌英华;何光华
      作物学报. 2009, (1):  48-56.  doi:10.3724/SP.J.1006.2009.00048
      摘要 ( 2939 )   PDF (242KB) ( 2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株高是典型的数量性状,易受遗传背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是鉴定QTL和研究QTL上位性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初级单片段代换系间杂交衍生的16个次级单片段代换系和15个双片段聚合系分析了株高及其构成因素QTL的加性效应及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共鉴定出11QTL,其中3个株高QTL1个倒1节间长QTL2个倒2节间长QTL2个倒3节间长QTL3个倒4节间长QTL,分布于第4610染色体上。鉴定出23对双基因互作,其中7对为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16对为有显著效应的QTL与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结果表明,QTL加性效应和QTL间的上位性效应都是株高及构成因素的重要遗传组成。通过单片段代换系杂交衍生的次级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可提高QTL鉴定和上位性分析的灵敏度。

      大豆倒伏性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周蓉,王贤智,陈海峰,张晓娟,单志慧,吴学军,蔡淑平,邱德珍,周新安,吴江生
      作物学报. 2009, (1):  57-65.  doi:10.3724/SP.J.1006.2009.00057
      摘要 ( 2381 )   PDF (277KB) ( 18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来自中豆29×中豆32165个重组自交系F10进行2年田间试验, 以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与大豆倒伏及形态性状有关的QTL。结果表明, 2年分别检测到25个和19个与大豆倒伏及茎杆性状和根系性状有关的QTL, 分布于A2C1C2D1aFGIL连锁群, 可解释4.4%~50.1%的表型变异。在F连锁群上, 2年均检测到倒伏主效QTL(qLD-15-1)和株高主效QTL(qPH-15-2)G连锁群和L连锁群上分别有1个主茎节数QTL2个根重QTL2个年份重复出现。在倒伏QTL的附近检测出株高、根重、茎叶重、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QTL, 表明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与抗倒性普遍关联;QTL定位结果与表型相关分析一致, 反映了这些形态性状表型相关的遗传特性。部分性状QTL存在共位性, 但是未在2个年份稳定表达。

      蓝细菌血畿飞逝基因的克隆及其向甘蓝型油菜中的转化
      谭小力;孔凡明;张丽丽;李娟;陈松;戚存扣
      作物学报. 2009, (1):  66-70.  doi:10.3724/SP.J.1006.2009.00066
      摘要 ( 1934 )   PDF (374KB) ( 16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红蛋白存在于动物、植物、细菌、真菌、酵母、藻类、原生动物等生物体中。利用PCR方法克隆了蓝细菌Synechocystis sp. PCC 680的血红蛋白基因SLR2097,该基因属于“truncated”血红蛋白家族,大小为375 bp,编码123个氨基酸残基。数据库搜索的结果显示所有的血红蛋白都有一个保守基序,即‘F-[L]-x(4)-[G]-G-[T]-x(2)-[Y]-x-[G]-[R]-x-[M]-x(3)-H’, “truncated”血红蛋白家族也有该结构,表明它们的进化祖先相同。将获得的SLR2097连接到双元载体pCAMBIA1300-CaMV35S上,并转化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油12。转基因油菜表型分析表明,血红蛋白基因SLR2097在油菜中的表达促进油菜的生长并缩短发育期,引起早熟,这些表型对改良油菜的农艺性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甘蓝型油菜Cu/ZnSOD和FeSOD基因的克隆及菌核病菌诱导表达
      杨鸯鸯;李云;丁勇;徐雷;张成桂;刘英;甘莉
      作物学报. 2009, (1):  71-78.  doi:10.3724/SP.J.1006.2009.00071
      摘要 ( 2096 )   PDF (732KB) ( 1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拟南芥、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已知氧化物歧化酶(SOD)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用同源序列法和RT-RACE技术克隆甘蓝型油菜Cu/ZnSODFeSOD基因,经序列分析和基因片段拼接,得到Cu/ZnSODFeSOD基因的全长cDNA分别为756 bp (GenBank登录号AY970822)1 037 bp (GenBank登录号EF634058)。以cDNA序列设计引物,获得1 322 bpCu/ZnSOD基因组DNA (GenBank登录号DQ431853)1 659 bpFeSOD基因组DNA (GenBank登录号EF63405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u/ZnSOD基因ORF框长459 bp,编码152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在基因组序列结构上具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而FeSOD基因ORF框长792 bp,编码26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在基因组序列结构上具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二者外显子和内含子交接处完全符合GT/AG规则。利用获得的Cu/ZnSODcDNA片段作探针,对菌核病菌诱导甘蓝型油菜叶片的mRNA进行North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品种()中菌核病菌诱导后Cu/ZnSOD mRNA表达量比诱导前升高,抗()型油菜Cu/ZnSOD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感病型。油菜叶片SOD酶活性分析结果也获得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以上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SOD基因与菌核病抗性相关。

      利用揉面特性鉴定小麦1BL/1RS易位系
      刘建军;肖永贵;程敦公;李豪圣;刘丽;宋健民;刘爱峰;赵振东;何中虎
      作物学报. 2009, (1):  79-86.  doi:10.3724/SP.J.1006.2009.00079
      摘要 ( 2164 )   PDF (395KB) ( 1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BL/1RS易位系曾广泛用于小麦农艺性状改良,但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利用404F5F8高代品系(试验I)175份山东省主栽品种及高代品系(试验II),研究1BL/1RS易位对小麦揉面参数的影响,分析不同高低分子量蛋白亚基(HWM/LWM-GS)背景下1BL/1RS的揉面特性,探讨利用揉面特性鉴定1BL/1RS易位系的方法。结果表明,1BL/1RS易位系的揉面时间、峰值带宽及峰后1 min带宽显著低于非1BL/1RS易位系,而衰落角和带宽比(峰值带宽/峰后1 min带宽)显著高于非1BL/1RS易位系,说明1BL/1RS易位导致小麦的揉面特性显著变劣。易位系的揉面谱带的主要特征为峰后1 min谱带急剧衰落并变窄,带宽比显著增大,而1BL/1RS易位系的峰后谱带衰落、变窄平缓或者稳定时间较长,带宽比较小。带宽比1.6可作为判断易位系的有效指标,即大于或等于1.61BL/1RS易位系,小于1.6为非1BL/1RS易位系准确率达85.2%(试验I)96.8%(试验II)尽管优质HWM-GS背景对Glu-B3j(1BL/1RS易位系)的揉面特性有一定正向补偿作用,但品质特性仍显著劣于其他Glu-B3位点,带宽比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揉面特性不仅能测定育种材料的面团流变学特性,而且还能有效鉴别1BL/1RS易位系。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氮磷钾硼肥施用对长江流域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邹娟;鲁剑巍;陈防;李银水
      作物学报. 2009, (1):  87-92.  doi:10.3724/SP.J.1006.2009.00087
      摘要 ( 2547 )   PDF (243KB) ( 19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6—2007年在长江流域10个冬油菜主产省()布置32个田间试验, 研究氮、磷、钾及硼肥施用对油菜籽产量的影响, 并对施肥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处理(NPKB)平均产量为2 590 kg hm-2, PKBNKBNPBNPKFFP(农民习惯)处理相比, 平均每公顷分别增收油菜籽1 055727253337639 kg;施用磷、钾及硼肥的增产幅度随土壤有效磷、钾及硼含量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按试验年份的物价计算, 扣除肥料成本后, 施用NPKB效益达到7 274 hm-2, PKBNKBNPBNPK处理相比, 每公顷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 8682 1394341 076, 其中施用氮、磷、钾肥产投比>2.0的试验数分别占总数的87.5%87.5%50.0%。研究结果显示, 长江流域冬油菜施用氮磷钾硼肥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氮磷钾硼配合施用技术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茎秆理化特性与抗倒伏性的影响
      杨世民;谢力;郑顺林;李静;袁继超
      作物学报. 2009, (1):  93-103.  doi:10.3724/SP.J.1006.2009.00093
      摘要 ( 2652 )   PDF (241KB) ( 2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杂交稻金优527为材料,分别在中低海拔地区雅安(600 m)和高海拔地区西昌(1 590 m)进行了以氮肥水平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变细长,茎壁变薄,秆型指数降低茎鞘中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降低,充实度变差;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还影响茎秆中氮、钾、硅、钙、镁、铁、锌、铜、锰等矿质元素的含量,从而影响茎秆的倒伏指数和抗倒伏能力水稻基部茎秆的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和基部各伸长节间的长度及氮、镁含量正相关,与茎粗、茎壁厚、比茎重、秆型指数及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和钾、钙含量负相关,与茎秆硅含量呈二次函数关系,适宜的硅含量为4.5~4.8 mg kg-1由于生态条件不同,两试点水稻茎秆抗倒能力和受氮肥水平与栽插密度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高产、抗倒栽培要因地制宜。金优527基部节间的临界倒伏指数为200

      灌溉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全起;陈雨海;周勋波;余松烈
      作物学报. 2009, (1):  104-109.  doi:10.3724/SP.J.1006.2009.00104
      摘要 ( 2191 )   PDF (275KB) ( 18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20042006年,以冬小麦品种8049为试验材料,在大田4种灌溉条件下,研究了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和垄作4种种植模式对播前土壤含水量消耗及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平作相比,3种模式增加了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其耗水量显著提高,尤以沟播模式30 cm以下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最为明显。和等行距平作相比,在灌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拔节水+抽穗水+灌浆水条件下,沟播模式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而垄作模式的产量没有显著提高。在灌拔节水或灌拔节水+抽穗水条件下,沟播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种植模式。在本试验条件下,沟播种植结合灌拔节水或灌拔节水+抽穗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

      开花和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对国稻6号结实的生理影响
      陶龙兴;谈惠娟;王熹;曹立勇;宋建;程式华
      作物学报. 2009, (1):  110-117.  doi:10.3724/SP.J.1006.2009.00110
      摘要 ( 2211 )   PDF (412KB) ( 1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杂交稻对开花结实期高温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性,选用具代表性的主栽杂交稻组合国稻6号、协优46,人工设计极值高温40~42,自始穗期至此后15 d每天6 h行热害处理,以自然气候条件为对照,比较研究高温胁迫对国稻6号与协优46结实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国稻6号具较高的受孕小穗成粒效应,即不仅不孕小穗率低,而且秕谷率也低。国稻6对开花结实期高温较协优46钝感,两者在小穗育性和热害指数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究其生理原因, (1)成熟期间稻株剑叶光能转化效率及光合效率较高,茎鞘储藏物质较丰;(2)成熟期间稻株仍具较强根系吸水能力与叶片蒸腾水平,维持蒸腾流利于光合物质运输;(3)成熟灌浆期稻株自动调节粒间顶端优势,增进迟开花的弱势粒充实成实粒。
      不同水分条件下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对玉米根冠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邵国庆;李增嘉;宁堂原;张民;江晓东;王芸;赵建波;吕美蓉;赵杰
      作物学报. 2009, (1):  118-123.  doi:10.3724/SP.J.1006.2009.00118
      摘要 ( 2110 )   PDF (267KB) ( 18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探讨控释尿素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 20062007年在防雨棚中, 应用郑单958进行了池栽试验。在不同水分条件下, 比较了施用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后, 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根系活力、植株生长及籽粒产量。与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和基施+小喇叭口期追施)相比, 地上部干重、叶面积指数开花前较低, 开花后较高;成熟期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对照和两个常规尿素处理, 生物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对照和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处理。从籽粒产量看, 维持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 控释尿素处理分别比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处理和分次施处理高27.3%12.1%;维持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 分别比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处理和分次施处理高17.4%8.1%。相同氮肥处理, 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维持75%处理比维持50%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平均分别高20.6%17.0%,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 控释尿素处理花前根系数量、活性和根冠比均较低, 但花后三者能维持较高水平。可见, 控释尿素对玉米生长具有明显的前控后保效果;控释尿素与水分对玉米产量的耦合效应高于常规尿素, 其原因是生育后期能维持较高的根系数量及活性, 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转移。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魏凤珍,王成雨,郅胜军
      作物学报. 2009, (1):  124-131.  doi:10.3724/SP.J.1006.2009.00124
      摘要 ( 2118 )   PDF (203KB) ( 2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1012)和适度晚播(102426)条件下,高(300万株 hm-2)、中(225万株 hm-2)、低(150万株 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 hm-2225~300万株 hm-2

      水稻灌浆期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李兆伟;熊君;齐晓辉;王经源;陈鸿飞;张志兴;梁义元;林文雄
      作物学报. 2009, (1):  132-139.  doi:10.3724/SP.J.1006.2009.00132
      摘要 ( 3139 )   PDF (554KB) ( 18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经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12个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叶片的物质合成与降解,碳水化合物运输,植株抗氧化反应,激素代谢,以及细胞骨架的构建和组织成熟等生理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核糖/半乳糖/甲基半乳糖苷运输ATP结合蛋白1在灌浆前中期参与物质向籽粒的运输;生长素响应蛋白IAA27通过调节ATPase活性影响叶片物质运输;N-乙酰谷氨酸半醛脱氢酶在灌浆末期参与叶片的多胺代谢,延缓叶片衰老;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籽粒灌浆后期的植物解毒和防御活性氧伤害中起着重要作用。

      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库流特性差异研究
      易镇邪;周文新;秦鹏;屠乃美
      作物学报. 2009, (1):  140-148.  doi:10.3724/SP.J.1006.2009.00140
      摘要 ( 2005 )   PDF (239KB) ( 18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6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库流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再生稻叶面积指数为主季稻的1/8~1/5,穗粒数和产量为主季稻的1/3左右,但齐穗至齐穗后10 d再生稻光合速率较主季稻高20%~70%,孕穗至成熟期再生稻净同化率是主季稻的2.7~6倍;再生稻与主季稻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大,再生稻剑叶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主季稻,而残留在茎鞘中的比例大大降低;再生稻外观品质优于早稻与晚稻,而加工品质介于早稻与晚稻之间。本试验条件下,主季稻属增库增产型,而再生稻属源库互作型。为使再生稻高产,应选用穗粒数较多的品种,充分发挥再生稻光合速率与净同化率高的优势,采取积极的栽培措施,促进再生稻叶面积的扩展、穗粒数的提高与物质运转能力的增强。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分配与运转的差异
      董桂春;王余龙;周娟;张彪;张传胜;张岳芳;杨连新;黄建晔
      作物学报. 2009, (1):  149-155.  doi:10.3724/SP.J.1006.2009.00149
      摘要 ( 2131 )   PDF (253KB) ( 16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种类型,研究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氮素分配与运转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244%325%)ABCDEF类品种的平均NUEg, 2001年分别为20.5131.0435.6439.4643.5550.92 g g-12002年分别为24.3331.6135.8339.0643.5150.00 g g-1NUEg高的品种抽穗期、成熟期茎鞘叶中氮素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成熟期更明显,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运转率高;提高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有利于提高结实期茎鞘叶干物重运转量和经济系数

      大豆子粒棉子糖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李卫东;卢为国;梁慧珍;王树峰;李金英;于兆成;耿臻;刘亚非
      作物学报. 2009, (1):  156-161.  doi:10.3724/SP.J.1006.2009.00156
      摘要 ( 2165 )   PDF (365KB) ( 1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棉子糖是人与动物重要的营养成分。为了研究生态因子对大豆子粒中棉子糖含量的影响,20012002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3个试点,以豫豆25为材料分13期播种,将78个样本子粒的棉子糖含量与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37个生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诸样本棉子糖含量的变异范围为0.22%~0.87%。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出8个生态因子与大豆棉子糖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各因子对于棉子糖含量影响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0.392%0.156%按各因子的贡献大小依次为鼓粒成熟期昼夜温差分枝期日照、土壤pH值、花荚期日照、土壤锰含量、花荚期降水、分枝期降水、出苗期降水。该结果对高棉子糖含量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有参考价值。

      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及其源库特性的影响
      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
      作物学报. 2009, (1):  162-172.  doi:10.3724/SP.J.1006.2009.00162
      摘要 ( 2047 )   PDF (495KB) ( 1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2006年在双季稻田以翻耕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及其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每公顷有效穗数免耕抛秧处理略低于翻耕抛秧而高于翻耕移栽,结实率高于翻耕处理。随着免耕次数的增加,各处理产量基本持平。水稻一生中叶面积指数、抽穗后水稻群体光合势、势粒比、颖花伤流量、源库增量比和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均免耕处理高于翻耕处理,而粒叶比则相反;剑叶中叶绿素含量以免耕高于翻耕,而丙二醛(MDA)含量以免耕低于翻耕。免耕抛栽水稻后期不易早衰,有利于同化物的转运和结实率的提高。

      研究简报
      四川部分晾晒烟种质遗传关系的SRAP分析
      龙腾,刘雷,黄玉碧
      作物学报. 2009, (1):  173-178.  doi:10.3724/SP.J.1006.2009.00173
      摘要 ( 2006 )   PDF (485KB) ( 17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5份四川地方性晾晒烟材料、1份黄花烟和1份普通烤烟材料进行了SRAP分析。共检测到3 368条扩增带, 其中特异性条带为998, 平均多态检出率为29.6%27个应试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26~0.97, 平均为0.62, 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差异;其中黄花烟、烤烟和晾晒烟3个栽培类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38~0.78;在25份晾晒烟品种间遗传相似性较高为0.75~0.97, 显示出种内的遗传基础相对比较狭窄, 但苍龙毛烟与其他供试材料有较大的遗传差异。经聚类分析, 可将黄花烟、烤烟和晾晒烟品种划分为3个栽培类别, 反映出栽培类型间的遗传差异;进一步将25份晾晒烟材料分为3个亚类和2个单一品种的个类;但按传统方法命名的多个毛烟品种和柳烟品种未被明显地分别聚为两类。SRAP标记技术能高效揭示亲缘关系很近的晾晒烟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

      弱光下生长的高产小麦品系PH01-35旗叶光合机构对不同光强的响应
      郭峰;曲妍妍;信长朋;梁燕;梁雪;田纪春;孟庆伟;赵世杰
      作物学报. 2009, (1):  179-184.  doi:10.3724/SP.J.1006.2009.00179
      摘要 ( 2250 )   PDF (439KB) ( 19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弱光下生长的小麦叶片在不同光强下PSII和光合电子传递链的工作状态,解释其突然转入强光下时发生光抑制和光破坏的原因,以PH01-35为材料,采用大田人工遮光的方法,测定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参数及快速光曲线。弱光处理15 d后,旗叶叶绿素含量明显上升,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与250 μmol m-2 s-1的弱光适应3 h相比1 200 μmol m-2 s-1的强光适应3 h后,弱光下生长叶片的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下降幅度较大,曲线下降部分的斜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半饱和光强的上升幅度均小于自然光下生长的叶片,光能利用能力较低,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也明显低于自然光下生长的叶片,为自然光下生长叶片的87.5%。弱光下生长的小麦叶片光能吸收能力增强,但较低的光能利用能力和过剩光能耗散能力是其转入自然强光后易发生光抑制甚至光破坏的主要原因。

      甜高粱蔗糖合酶表达与蔗糖积累的相关分析
      杨明;刘丽娟;李莉云;王博;常金华;刘国振
      作物学报. 2009, (1):  185-189.  doi:10.3724/SP.J.1006.2009.00185
      摘要 ( 2072 )   PDF (288KB) ( 20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甜高粱为原料生产酒精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能源途径,了解甜高粱蔗糖积累机理对生物能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两个甜高粱品种为材料,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高粱叶片和茎秆中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 SS)的表达,分析其与蔗糖积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甜高粱叶片和茎秆中的SS蛋白质表达量在发育早期(拔节期、抽穗期)较低,发育后期(开花期、灌浆期和腊熟期)明显升高,在开花期最高。同2个普通高粱品种相比,在发育后期2个甜高粱品种叶片和茎秆中SS的表达明显增加,且与茎秆中的蔗糖积累相关,推测这是甜高粱与普通高粱蔗糖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试验结果为选育甜高粱品种和提高茎秆蔗糖含量提供了一条可能的策略。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