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骁1,赵健鑫1,2,毕竞男1,许静1,殷祥贞1,赵旭红1,潘丽娟1,陈娜1,马俊卿1,韩鹏3,杨珍1,*,迟晓元1,*
JIANG Xiao1,ZHAO Jian-Xin1,2,BI Jing-Nan1,XU Jing1,YIN Xiang-Zhen1,ZHAO Xu-Hong1,PAN Li-Juan1,CHEN Na1,Ma Jun-Qing1,HAN Peng3,YANG Zhen1,*,CHI Xiao-Yuan1,*
摘要:
花生(Arachis hypogea L.)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而地理位置和气象因素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对花生的产量、农艺和品质性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索花生各个性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37个大粒型花生和25个小粒型花生为试验材料,结合2020年我国主产区23个地市地理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环境对花生各个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各性状之间均存在基因型和环境互作,产量随海拔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积温越高,产量越高;全生育期降水量是影响农艺性状的重要因子;蛋白质含量随日照时数的升高而升高,脂肪含量与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全生育期平均降水量和全生育期平均昼夜温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含量随昼夜温差的升高而升高,基因型是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主导因素。本研究为我国北方花生品种区划及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 冯喜梅, 聂江文, 彭良斌, 臧华栋, 杨亚东, 曾昭海. 全球花生生产和贸易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花生学报, 2021, 50(4): 1–8.
[2] 禹山林. 中国花生品种及其系谱.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pp 5–9, 109.
[3] 李文旭, 吴政卿, 雷振生, 姜桂英. 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影响特征. 作物杂志, 2021, (1): 124–134.
[4] 胡园春, 安广池, 杨宁, 李全景, 崔云鹏. 主要气象因子与冬小麦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农学学报, 2020, 10(2): 92–95.
[5] 尹新芳, 尹鑫军, 王鑫澳, 孙文星, 高叶敏, 敖和军. 主要气象因子对水稻产量与糙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作物研究, 2022, 36: 411–416.
[6] 刘月娥. 玉米对区域光、温、水资源变化的响应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2013.
[7] 姜骁, 许静, 潘丽娟, 陈娜, 王通, 江晓东, 殷祥贞, 杨珍, 禹山林, 迟晓元. 花生产量相关性状与气象因子多环境相关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23, 49: 3110–3121.
[8] 梁煜莹, 张加羽, 姜骁, 王露欢, 张晓吉, 刘齐妹, 薛云云, 迟晓元, 白冬梅. 花生品质与气候环境的关系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 227–244.
[9] 李新华, 郭洪海, 杨丽萍, 杨萍, 万书波. 气象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6): 90–94.
[10] 甄志高, 王晓林, 段莹, 赵晓环. 气象条件对花生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04, 33(3): 22–24. [11] Mortley D G, Bonsi C K, Hill W A, Morris C E. Temperature influences yield, reproductive growth, harvest index, and oil content of hydroponically grown “Georgia red” peanut plants. HortScience, 2004, 39: 975–978.
[12] 史可琳, 薛晓萍, 宋景义, 贾学彬. 花生品质气象条件初探. 花生科技, 1994, 23(1): 5–7.
[13] 张玉松, 何柳, 张云云, 何晓莹, 刘亚俊, 刘珏, 苏世强, 陈晓艳, 陆建美, 普兴林, 等. 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对花生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 676–686.
[14] 杨小兵, 杨峻, 杨晨, 任重, 汪大林. 安徽省花生产量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度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4): 100–103.
[15] 王巍. 福山区花生单产受气象因子影响的分析. 内蒙古气象, 2020, (4): 31–33. [16] 宋虎远. 河南省花生产量预报技术研究.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郑州, 2021. Song H Y. Research on Peanut Yield Forecast Technology in Henan Province. MS Thesis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China, 202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7] 杨鸣, 袁丹丹, 朱涛. 气象因子对新昌小京生花生产量影响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 2020, 10(9): 49–50.
[18] 王二虎, 李树新, 孙欣, 霍继超, 李庆, 陈光华. 开封市花生产量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2, 35(增刊1): 51–54.
[19] 李超, 吴涛涛, 张涛, 华丽. 气象因子对大悟县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3, 36(4): 45–48.
[20] 马杰, 卢山, 刘桢, 谭红姣, 肖密, 王静, 刘登望, 李林. 花生产量和生长发育进度对播期与气象要素的响应. 山东农业科学, 2014, 46(6): 54–58.
[21] 王昭静, 刘登望, 王建国, 徐娟, 李林. 播期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发育进度的影响及与气象生态因子的关系.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6): 246–252.
[22] 韩宏伟, 王传堂, 符明联, 杨军军, 王志伟, 王秀贞, 孙秀山, 杨珍. 11个单粒花生脂肪酸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构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 407–412.
[23] 黄冰艳, 张新友, 苗利娟, 高伟, 韩锁义, 董文召, 汤丰收, 刘志勇. 花生ahFAD2A等位基因表达变异与种子油酸积累关系. 作物学报, 2012, 38: 1752–1759. [24] 王才斌, 刘云峰, 吴正锋, 郑亚萍, 万书波, 孙奎香, 孙学武, 冯昊. 山东省不同生态区花生品质差异及稳定性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 1138–1142. Wang C B, Liu Y F, Wu Z F, Zheng Y P, Wan S B, Sun K X, Sun X W, Feng H. Diversity and stability of peanut kernel quality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 J Eco-Agric, 2008, 16: 1138–11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5] Kebede B A, Getahun A. Adaptabilit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groundnut genotypes using AMMI model and GGE-biplot. J Crop Sci Biotechnol, 2017, 20: 343–349. [26] Wang Y, Abdul-Gafar A, Xu S W, Yu W, Liu J J. Meteorological impact on peanut yield in China. Biotechnology, 2013, 8: 1251–1257.
[27] 张智猛, 慈敦伟, 丁红, 秦斐斐, 杨吉顺, 李尚霞, 宋文武, 戴良香. 花生种子大小和形状对出苗和幼苗建成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14, 43(1): 16–23.
[28] 符方平, 戴良香, 江晨, 慈敦伟, 丁红, 宋文武, 康涛, 张智猛. 花生种子大小、形状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种子, 2013, 32(6): 74–76.
[29] 姚君平, 杨新道. 光照强度对花生苗期和花针期植株生育的影响. 花生科技, 1992, 21(4): 20–22.
[30] 董露琳. 施肥量对不同株型与粒型花生品种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长沙, 2023.
[31] 刘根. 钙对不同花生品种荚果与籽仁发育的影响.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泰安, 2023.
[32] 王婧, 李想, 王晓光, 党现什, 于海秋, 康树立, 赵新华, 蒋春姬, 刘喜波. 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养分积累动态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3, 54: 651–661.
[33] 肖萍, 唐康, 谭红娇, 曾宁波, 罗梓楠, 刘登望, 李林. 钙肥对不同粒型花生开花、下针、结果动态的影响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 1303–1311.
[34] 赵然, 张晓丹, 崔顺立, 侯名语, 李秀坤, 刘盈茹, 刘立峰. 不同基因型花生光合特性对开花下针期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网络首发[2024-11-28].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99.
[35] 周可金, 徐志灵, 吴奇志, 许承保. 不同果型花生品种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 花生学报, 2005, 34(1): 15–19.
[36] 于国庆, 于树涛, 于洪波, 赵立仁, 孙泓希. 东北三省花生生产和科研现状分析及建议. 农业经济, 2016, (5): 58–59. |
[1] | 郭腾达, 崔梦杰, 陈琳杰, 韩锁义, 郭敬坤, 吴晨迪, 付留洋, 黄冰艳, 董文召, 张新友. 花生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基因AhSFH的克隆及其响应黄曲霉菌侵染的表达特征分析[J]. 作物学报, 2025, 51(6): 1489-1500. |
[2] | 李子翔, 黄绒, 王志超, 李鸿雁, 谭俊行, 程宇, 杜雪竹, 盛锋. 聚-γ-谷氨酸对直播稻抗倒伏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6): 1654-1664. |
[3] | 崔鑫, 谷贺贺, 宋毅, 张哲, 刘诗诗, 陆志峰, 任涛, 鲁剑巍. 钾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和钾素积累及因冻害减产程度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6): 1629-1642. |
[4] | 闫尚龙, 王琦明, 柴强,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刘志鹏, 韦金贵. 绿洲灌区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对密植及间作豌豆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25, 51(6): 1665-1675. |
[5] | 张世博, 李宏岩, 李培富, 任瑞华, 路海东. 自然条件下气温升高3℃至4℃对地膜玉米根-冠衰老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6): 1599-1617. |
[6] | 赵刚, 张建军, 党翼, 樊廷录, 王磊, 周刚, 王淑英, 李兴茂, 倪胜利, 米文博, 周旭姣, 程万莉, 李尚中. 黄土旱塬区秸秆覆盖量对不同降雨年型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6): 1643-1653. |
[7] | 郑浩飞, 杨楠, 杜健, 贾改秀, 邹悦, 麻文浩, 王彦婷, 索东让, 赵建华, 孙宁科, 张建文. 西北灌漠土区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协同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J]. 作物学报, 2025, 51(6): 1618-1628. |
[8] | 李文佳, 廖泳俊, 黄璐, 鲁清, 李少雄, 陈小平, 金晶炜, 王润风. 花生开花时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筛选[J]. 作物学报, 2025, 51(5): 1400-1408. |
[9] | 王东, 王森, 尚丽, 冯浩伟, 张永巧, 崔佳鸣, 李爽, 章佳聪, 车欢. 补灌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5): 1312-1325. |
[10] | 盛倩男, 方娅婷, 赵剑, 杜思垚, 胡行珍, 余秋华, 朱俊, 任涛, 鲁剑巍. 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和旱地油菜产量的影响及其对冻害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25, 51(5): 1286-1298. |
[11] | 孟凡琦, 房孟颖, 罗艺, 卢霖, 董学瑞, 王亚菲, 郭丽娜, 闫鹏, 董志强, 张凤路. 乙烯利-甜菜碱-水杨酸合剂对夏玉米耐热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J]. 作物学报, 2025, 51(5): 1299-1311. |
[12] | 翁文安, 邢志鹏, 胡群, 魏海燕, 廖萍, 朱海滨, 瞿济伟, 李秀丽, 刘桂云, 高辉, 张洪程. 无人化旱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特征及其能量与经济效益研究[J]. 作物学报, 2025, 51(5): 1363-1377. |
[13] | 李培华, 李杰, 孟祥宇, 孙玉晨, 冯永佳, 李云丽, 刁邓超, 赵雯, 吴玮, 韩德俊, 张嵩午, 郑炜君. 高温胁迫下冷型小麦的抗逆性评估及其生理响应研究[J]. 作物学报, 2025, 51(4): 1118-1130. |
[14] | 李乔, 叶杨春, 常旭虹,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马瑞琦, 赵广才, 蔡瑞国, 张敏, 刘希伟. 花后高温干旱逆境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4): 1077-1090. |
[15] | 王娇, 白海霞, 韩语燕, 梁惠, 冯雅楠, 张东升, 李萍, 宗毓铮, 史鑫蕊, 郝兴宇. CO2浓度升高、升温及其交互作用对良星99冬小麦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5, 51(4): 1061-10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