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4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4-01-12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玉米穗行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焕欣,翁建峰,张晓聪,刘昌林,雍洪军,郝转芳,李新海
      作物学报. 2014, (01):  1-6.  doi:10.3724/SP.J.1006.2014.00001
      摘要 ( 1632 )   RICH HTML    PDF (846KB) ( 5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穗行数是玉米产量的重要组成性状,其遗传解析对高产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203份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材料,2007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吉林公主岭和海南三亚进行穗行数测定;采用分布于玉米基因组的41 10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对穗行数进行关联分析。共鉴定出9个与穗行数显著关联(P < 0.0001)SNP分别位于染色体框1.021.107.038.029.0610.038SNP位于已定位的数量性状座位(QTL)区间内。在显著SNP位点LD区域内发掘出4个候选基因,分别编码含F-box结构域的生长素受体蛋白、玉米kn1蛋白、AP2结构域蛋白和富亮氨酸重复的跨膜蛋白激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策略发掘穗行数基因位点及候选基因,将为克隆控制玉米产量性状基因奠定基础。
      大豆生物量与产量组分间的相关及关联分析
      晁毛妮,郝德荣,印志同,张晋玉,宋海娜,张怀仁,褚姗姗,张国正,喻德跃
      作物学报. 2014, (01):  7-16.  doi:10.3724/SP.J.1006.2014.00007
      摘要 ( 893 )   RICH HTML    PDF (356KB) ( 17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量与后期的籽粒产量存在紧密联系, 是决定作物经济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自然群体中的1142 SNP在两年环境下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大豆基因组中与生物量及产量组分显著关联的SNP。结果表明: (1)生物量、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自然群体中存在广泛的表型及遗传变异, 并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其中生物量与单株籽粒产量之间的相关略高于与百粒重(2)两年环境下共检测到415629SNP分别与生物量、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显著关联, 其中仅有6191SNP2个环境中都被检测到(3)共检测到15SNP同时控制2个或2个以上性状, 其中位于第19染色体上的BARC-029051-06057位点被检测到同时与生物量、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3个性状显著关联, 表明有共同的遗传基础, 同时也解释了性状间相关的遗传原因;(4)鉴定到的多个SNP与先前我们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多个环境下产量相关性状的定位结果共位。这些显著关联SNP位点的鉴定, 有助于理解生物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 从而促进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有利基因, 实现未来大豆高产育种计划。

      小麦puroindoline b-2基因变异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
      陈锋,李向楠,曹莹莹,孙建喜,张福彦,董中东,崔党群
      作物学报. 2014, (01):  17-21.  doi:10.3724/SP.J.1006.2014.00017
      摘要 ( 825 )   RICH HTML    PDF (322KB) ( 1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uroindoline b-2 (Pinb-2)是近期发现的一组与puoindoline b基因高度相似的基因。Pinb-2基因在普通小麦B基因组中存在多种变异类型,软质麦中不同变异类型间籽粒硬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普通小麦B基因组中的Pinb-2基因等位变异与产量相关性状以及旗叶大小的关系,并利用重组近交系(F8)群体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4种不同变异类型的材料中,拥有Pinb-2v3b类型的小麦品种千粒重、籽粒直径、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粒重均最高,拥有Pinb-2v3b类型的小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可能优于其他3种类型。另外,拥有Pinb-2v3a类型的小麦品种旗叶宽度、旗叶长度和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采用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Pinb-2v2Pinb-2v3互为一对等位基因,位于7B染色体的长臂上,与标记Barc315连锁。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inb-2基因的分子遗传基础和小麦育种提供了依据。
      AcAMP-sn基因抗全蚀病小麦新种质的创制与鉴定
      杨坤,刘欣,杜丽璞,叶兴国,张增艳
      作物学报. 2014, (01):  22-28.  doi:10.3724/SP.J.1006.2014.00022
      摘要 ( 712 )   RICH HTML    PDF (2966KB) ( 1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菌肽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性的小分子多肽,在植物防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人工合成了洋葱抗菌肽基因AcAMP-sn,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该基因的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AHC25::AcAMP-sn,使AcAMP-sn基因的表达受玉米Ubiqutin启动子控制。采用基因枪介导法,将AcAMP-sn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8,利用PCR、半定量RT-PCR及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分析转基因小麦T0~T4代目的基因及其表达量,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全蚀病的抗性鉴定。PCR检测结果表明,导入的AcAMP-sn基因能够在转基因小麦中遗传。与受体扬麦18相比,在5个转基因小麦T4代株系中,AcAMP-sn基因的表达量及全蚀病抗性均显著提高,且全蚀病菌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说明AcAMP-sn基因的过表达可以增强转基因小麦对全蚀病的抗性。

      一个普通小麦Trx超家族新基因TaNRX的克隆与抗旱相关标记开发
      张帆,蒋雷,鞠丽萍,金秀锋,王轩,张晓科,王宏礼,付晓洁
      作物学报. 2014, (01):  29-36.  doi:10.3724/SP.J.1006.2014.00029
      摘要 ( 1055 )   RICH HTML    PDF (843KB) ( 1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旱相关基因的挖掘和分子标记开发对选育抗旱小麦品种有重要意义。采用同源克隆、电子克隆、RACE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获得了普通小麦硫氧还蛋白(Trx)超家族一个新基因(TaNRX)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C890769),包含201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734 bp;预测编码57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3.79 kD,含3Trx活性功能区,其中2个存在典型的Cys-X1-X2-Cys结构,具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活性。TaNRX基因被定位在小麦的5B染色体短臂上,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比较该基因在两组极端相对发芽率品种中的序列差异,发现第1个内含子差异明显。基于差异位点开发了4个显性互补标记,并用其检测150份小麦品种()。检测到TaNRX基因在普通小麦中至少存在2种与抗旱相关的等位变异,分别是TaNRX-aTaNRX-bTaNRX-a基因型的品种()平均相对发芽率显著高于TaNRX-b基因型(P<0.01),说明开发的标记可被用于小麦抗旱性鉴定筛选

      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李彩云,杜华,巩鹏涛,刘学义,方宣钧
      作物学报. 2014, (01):  37-44.  doi:10.3724/SP.J.1006.2014.00037
      摘要 ( 827 )   RICH HTML    PDF (1209KB) ( 1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 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F2:16447RIL家系为遗传群体, 绘制SSR遗传图谱, 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 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检测到9个与小区产量、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相关的QTL, 分别位于J_2IM连锁群上, 其中小区产量、茎粗、株高、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 说明增加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 检测到7对影响小区产量、茎粗、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 共发现14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QTL。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 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 又要注重上位性QTL, 才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三个耐冻性不同的马铃薯野生种中FAD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飞,徐建飞,刘杰,段绍光,卞春松,Jiwan P. PALTA,金黎平
      作物学报. 2014, (01):  45-53.  doi:10.3724/SP.J.1006.2014.00045
      摘要 ( 1086 )   RICH HTML    PDF (3707KB) ( 1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个耐冻性和冷驯化能力不同的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commersoniiS. acauleS. cardiophyllum为材料, 利用RT-PCR技术克隆出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ω-6脱氢酶基因(FAD2), 分别命名为Cmm-FAD2 (GenBank登录号为KF214782)Aca-FAD2 (KF214781)Cph-FAD2 (KF214783)。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在3个马铃薯野生种中核苷酸长度都为1326 bp, 编码441个氨基酸残基。3个野生种FAD2基因核苷酸序列和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18个位点的差异核苷酸中有8个位点的差异导致对应的氨基酸残基变化, 其中第11和第44氨基酸残基处, 耐冻且有冷驯化能力的S. commersoniiS. acaule有相同的氨基酸, 而冷冻敏感S. cardiophyllum的氨基酸却不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S. commersoniiS. acauleFAD2蛋白与S.cardiophyllum FAD2蛋白的α-螺旋、延伸链和随机卷曲存在明显差异。蛋白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 3个马铃薯野生种的FAD2基因与番茄的亲缘关系最近, 其次是与马齿笕。qPCR分析表明, 12 d冷驯化使FAD2基因在3个马铃薯野生种中都上调表达, S. commersoniiS. acauleFAD2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S. cardiophyllum, 且差异显著。
      一个粳稻来源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李彬,邓元宝,颜学海,杨阳,刘彭强,杜勇,谢培,王德正,邓其明,李平
      作物学报. 2014, (01):  54-62.  doi:10.3724/SP.J.1006.2014.00054
      摘要 ( 1023 )   RICH HTML    PDF (2028KB) ( 1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7001S是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粳稻两用核不育系, 对来自全国不同稻区的22株稻瘟病菌系均表现为高度抗性。通过构建7001S/80-4B F2群体的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表明, F2分离单株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呈明显的抗、感双峰分布, 抗感分离符合31的理论比例, 说明粳稻7001S对稻瘟病菌的抗性由一对显性核基因或一个显性QTL位点控制, 并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进一步通过扩大遗传群体和分子标记开发, 利用基于BSA的隐性群体分析技术, 将目的基因精细定位于P21-2415RM27322之间约310 kb的范围内, 并获得了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紧密连锁和共分离分子标记, 同时对目标基因所在区域进行基因预测, 初步确定了候选基因。为进一步开展该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和抗病机理研究, 以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用核基质结合区(SAR)序列提高小麦最小表达框转基因表达的稳定性
      苏瑞波,陈明,徐兆师,李连城,马庆,马有志
      作物学报. 2014, (01):  63-71.  doi:10.3724/SP.J.1006.2014.00063
      摘要 ( 841 )   RICH HTML    PDF (9006KB) ( 9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最小表达框技术转化植物可以规避由骨架序列引起的安全风险。核基质结合区序列SAR (scaffold attachment region)可作为边界元件与核基质结合阻挡转基因片段邻近染色质区的作用与影响, 提高外源基因稳定性。本研究在最小表达框序列两端添加SAR序列, 提高小麦最小表达框转基因表达的稳定性, 提高转化基因的表达效率。首先, GUS为目的基因构建带有SAR序列的最小表达框, 以科农199为受体进行基因枪转化, 同时以不加SAR序列的最小表达框片段为对照。带有SAR序列的最小表达框片段共轰击857个幼胚, T0代获得40株再生植株, PCR检测到16株阳性植株, 转化效率为1.87%; 对这16个阳性单株进行GUS染色, 15株显色; 从来自4T0阳性植株的18T1代植株中随机选取18株进行PCRGUS染色检测, 15株表现为阳性。不带SAR序列的对照片段轰击1012个幼胚, 获得31株再生植株, 其中5PCR阳性, 转化效率0.49%, 5个阳性植株中仅2株为GUS染色阳性; 来自于5T0PCR阳性株系的10T1代单株中没有发现PCRGUS染色阳性株。表明SAR序列可以提高基因枪转基因效率和目的基因表达稳定性。为了创制抗旱转基因小麦, 以来自大豆的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GmDREB3为目的基因, Bar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 转化受体小麦济麦22, 共轰击6045个幼胚, 获得再生植株130, PCR检测阳性植株30, 转化效率为0.50%; 随机选取6PCR阳性植株进行RT-PCR分析, 其中5株可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转录。进一步对这5RT-PCR阳性植株插入片段完整性进行分析, 其中4株插入片段基本完整。通过real-time PCR分析, 发现T06RT-PCR阳性植株的外源GmDREB3的拷贝数为1~3个。以上结果证明, 在最小表达框两端加上SAR序列后可以提高小麦最小表达框转基因表达的稳定性。

      等位基因功能差异的统计遗传学分析及应用
      胡文明,阚海华,王伟,徐辰武
      作物学报. 2014, (01):  72-79.  doi:10.3724/SP.J.1006.2014.00072
      摘要 ( 915 )   RICH HTML    PDF (961KB) ( 14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等位基因的变异在各种生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并对基因的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探索关联分析中品种数目(A)、平均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B)和候选基因总贡献率(C)对候选基因分析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经验贝叶斯(E-Bayes)方法探讨了上述因素对候选基因检测功效、遗传效应估计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以及假阳性出现频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 随着ABC的增加,候选基因的检测功效和效应估计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明显提高,假阳性出现的频率降低。(2) B对检测功效有显著的影响。在B值保持较高的水平时,即使品种的数目保持较低的水平以及候选基因的总贡献率较低时,平均检测功效也可达到80%;当B值为中等水平时,需要较大品种数目才能使平均统计功效超过80%;当B值较小时,品种数目即使达到1003种贡献率水平下的统计功效最高也未达到50%(3) B对候选基因效应估计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有显著的影响。随着B的增加,候选基因效应估计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增加。(4) B因素对假阳性频率也有显著影响。在实例分析中检测到4个基因与稻米糊化温度显著关联。因此,在进行等位基因功能差异的统计遗传学分析时等位基因多态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较多的品种数和较高的贡献率对候选基因的统计功效、效应估计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也有重要影响。
      茶树花转录组微卫星分布特征
      王丽鸳,韦康,张成才,成浩
      作物学报. 2014, (01):  80-85.  doi:10.3724/SP.J.1006.2014.00080
      摘要 ( 730 )   RICH HTML    PDF (473KB) ( 13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Perl语言,对茶树花转录组序列进行大通量SSR位点的发掘,发现含SSRs的序列10 290, 12 582SSRs,平均2.41 kb出现一个SSR。在茶树花的转录组中共发现340种碱基重复模式,所占比例最高的是(AG/CT)n (44.99%)。在49 586条注释成功的茶树花Unigene中,共发现10 490SSR位点,其中位于编码区的1917个,其出现频率仅为0.102 SSR/1000 bp,而非编码区为3.072 SSR/1000 bp。在基因编码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三碱基微卫星(1140 59.5%),其次是六碱基微卫星(524, 27.3%)。茶树花转录组所含微卫星以重复长度小于20 bp的序列最多,大于20 bp的仅为25.22%。茶树花转录组中,含微卫星基因的平均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不含微卫星基因,其中含复杂微卫星基因的平均基因表达水平最低。
      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棉花中的异源合成
      刘江,马燕斌,孙全喜,吴霞,李雪滢,孙美红,李燕娥,李新征,亓宝秀
      作物学报. 2014, (01):  86-92.  doi:10.3724/SP.J.1006.2014.00086
      摘要 ( 998 )   RICH HTML    PDF (3470KB) ( 9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球等鞭金藻、眼虫、高山被孢霉和拟南芥中分别克隆到Δ9链延长酶、Δ8去饱和酶Δ5去饱和酶和Δ15去饱和酶基因, 利用我们的多基因聚合方法, 将这4个基因聚合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 其中每个基因都含有独立的CaMV35S启动子和Tnos终止子。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表达载体转入棉花, 通过卡纳霉素和PCR筛选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 提取转基因阳性植株叶片总脂肪酸, 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到花生四烯酸(AA, 20:4Δ5,8,11,14)和二十碳五烯酸(EPA, 20:5Δ5,8,11,14,17), 含量分别达1.0%5.0%。表明通过基因代谢工程在棉花中异源合成EPA是可行的, 为进一步在棉籽中生产VLCPUFAs奠定了基础。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氮肥管理与地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强,王朝辉,李富翠,戴健,李孟华,何刚,曹群虎,段长林,鱼昌为
      作物学报. 2014, (01):  93-100.  doi:10.3724/SP.J.1006.2014.00093
      摘要 ( 673 )   RICH HTML    PDF (474KB) ( 1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施肥偏多且方式不合理,缺少有效的保水栽培措施是西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201010月至2012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氮肥追施和总量减少、覆膜、增加种植密度措施较传统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种植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传统施肥不能持续增加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而减氮追肥、减氮垄覆和减氮垄覆增密处理的增产效果明显,同时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但减氮垄覆或增加种植密度却使籽粒含氮量降低,主要原因是进入开花期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减少,氮素供应不足所致。综合分析,减氮垄覆增产增效更明显,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在第1年分别提高38.6%49.6%35.1%,在第2年分别提高7.6%16.3%25.7%,说明控氮与覆膜结合是实现旱地冬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需注意生长后期土壤氮素供应,在增产的同时保证小麦品质。

      半湿润偏旱区沟垄覆盖种植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韩娟,廖允成,贾志宽,韩清芳,丁瑞霞
      作物学报. 2014, (01):  101-109.  doi:10.3724/SP.J.1006.2014.00101
      摘要 ( 790 )   RICH HTML    PDF (773KB) ( 10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 2007—201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渭北旱塬旱农试验站, 研究了不同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3个沟垄集雨处理, 分别是垄上覆盖地膜+沟内不覆盖(P1)、沟内覆盖小麦秸秆(P2)、沟内覆盖液体地膜(P3)处理, 以传统平作(CK)为对照。P1P2P3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前期0~20 cm20~100 cm的土壤贮水量, 其中P2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显著, P3处理由于液态地膜的降解, 仅在小麦生长前期有一定的蓄水保墒作用, 在小麦的生长后期与P1处理无显著差异;各沟垄集雨处理100~200 cm土壤贮水量与CK无差异。P2处理对冬小麦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影响最大, 3年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7%60.3%。以P2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 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对照提高39.3%35.6%;且P1P3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 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二元沟垄集雨覆盖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适宜在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

      基于主成分和SOM聚类分析的高粱品种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与分类
      王艺陶,周宇飞,李丰先,依兵,白薇,闫彤,许文娟,高明超,黄瑞冬
      作物学报. 2014, (01):  110-121.  doi:10.3724/SP.J.1006.2014.00110
      摘要 ( 996 )   RICH HTML    PDF (387KB) ( 1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皿培养, 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环境, 在萌发期以80120150175 g L–1 PEG-6000水溶液处理31个高粱品种, 旨在根据高粱品种萌发期对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响应, 筛选出具有抗旱能力的高粱品种并探讨高粱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法对各高粱品种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与评定。PCA结果表明, 相对芽长、相对根长和相对萌发抗旱指数载荷量最大, 将其作为萌发期高粱抗旱性筛选的主要评价指标, 并对31个高粱品种抗旱性排序。通过SOM聚类分析将31个高粱品种按抗旱性强弱分为5, 吉杂3054个品种为高度抗旱品种, HL54个品种为抗旱品种, 辽杂10号等8个品种为中等抗旱品种, 锦杂1037个品种为干旱敏感品种, 锦杂938个品种为高度干旱敏感品种。研究认为, 相对芽长、相对根长和相对萌发抗旱指数等可以作为高粱品种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 SOM聚类分析可作为品种抗旱性分类的重要方法。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朱聪聪,张洪程,郭保卫,曹利强,江峰,葛梦婕,花劲,宋云生,周兴涛,霍中洋,许轲, 戴其根,魏海燕,朱大伟
      作物学报. 2014, (01):  122-133.  doi:10.3724/SP.J.1006.2014.00122
      摘要 ( 709 )   RICH HTML    PDF (576KB) ( 1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中各选两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 根据钵苗机插不同穴距设置高、中、低3种密度处理, 并以常规塑盘毯状育苗机插为对照, 比较研究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钵苗机插水稻各生育期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小, 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变化则呈相反趋势。单茎干物重、茎叶转运及净同化率均以低密度最大, 中密度次之, 高密度最低。常规粳稻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等指标随密度的降低极显著减小, 成熟期群体干物重高密度平均较中、低密度分别高3.0%7.6%, 高、中密度的最终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11.8%8.9%, 低密度与CK无显著差异。杂交稻各群体生长指标以中密度最大, 高密度实产介于中、低密度之间, 杂交籼稻高密度处理与低密度相当, 显著低于中密度。

      四川盆地单产9000 kg hm−2以上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与干物质积累特点
      汤永禄,李朝苏,吴春,吴晓丽,黄钢,何刚
      作物学报. 2014, (01):  134-142.  doi:10.3724/SP.J.1006.2014.00134
      摘要 ( 712 )   RICH HTML    PDF (605KB) ( 1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3个典型超高产品种和7个一般高产品种(对照)4个环境(年份×地点)下观测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特点,以揭示四川盆地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为超高产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超高产品种在4个环境下的平均产量达9338 kg hm-2,比对照品种高24.2%;其穗数(449×104 hm-2)、穗粒数(42.3)、粒数(18 825 m-2)、千粒重(47.8 g)分别比对照高8.2%10.7%18.3%0.6%。超高产品种在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对照品种,尤其是生育前期,如在分蘖盛期和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11.1%18.2%;同时,其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也高于对照品种,成熟时非籽粒器官干物质所占比重较对照品种低1.2~3.5个百分点。小麦籽粒产量与各个生育阶段的群体干重和分蘖、拔节期的个体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品种具有分蘖力强,前期生长旺盛、干物质积累多,后期分配到籽粒的干物质比例较高等特点,这是高产的生理基础。
      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去叶对不同株型夏玉米群体及单叶光合性能的调控
      刘铁宁,徐彩龙,谷利敏,董树亭
      作物学报. 2014, (01):  143-153.  doi:10.3724/SP.J.1006.2014.00143
      摘要 ( 981 )   RICH HTML    PDF (958KB) ( 1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玉米产量的提高部分归因于种植密度的增加,但过高的种植密度使冠层中下部叶片光照条件变差,致使单株生长速率降低。因此,如何缓解该条件下群体光合与单株光合性能的矛盾成为当前玉米高产栽培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在种植密度为105 000 hm-2 的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及半紧凑型玉米品种金海5号的群体光合速率(CAP)、叶面积指数(LAI)、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及抗氧化酶活性等对不同程度去叶的响应,以期为高密度栽培条件下稳定或提高单株生产能力探讨新的技术途径,同时也为耐密高产品种选育提供借鉴。开花后3 d分别对两个品种做不同程度去叶处理,包括去除植株顶部两片叶(S1)、四片叶(S2)、六片叶(S3),以不去叶植株为对照(S0)。结果表明,去叶可显著改善玉米生育后期群体透光率(LT),然而由于S2S3处理显著降低了LAI增加了生育后期的漏光损失,不利于光能利用率的提高,致使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较低;去除植株顶部两片叶(S1)可显著提高籽粒灌浆期间CAP并延长LAI高值持续期,形成较高的籽粒产量,而过度去叶(S2S3)则显著降低产量;花后52 d,郑单958 S1处理CAP较对照升高12.49%,而金海5号则升高23.08%;随去叶程度的增强,花后0~26 d内各去叶处理穗位叶Pn、气孔导度(gs)和叶绿素含量明显升高,均显著高于S0,但之后S1处理表现出较优的单叶光合特性。S1处理穗位叶自花后13 d起保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较低的丙二醛(MDA)含量。可见,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去除植株顶部两片叶可有效调控两种株型玉米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穗位叶光合特性及活性氧清除能力,能较好地协调高密度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且对半紧凑型品种金海5号调控效果更明显。

      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王亚江,葛梦婕,颜希亭,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作物学报. 2014, (01):  154-165.  doi:10.3724/SP.J.1006.2014.00154
      摘要 ( 611 )   RICH HTML    PDF (342KB) ( 1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南粳44和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2种氮肥水平(N10150 kg hm-2N20300 kg hm-2)3种遮光处理(L1:不遮光,L2:抽穗前遮光20 dL3:抽穗后遮光20 d),研究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之L1L2不仅减少了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导致总颖花量下降,降幅达24.81%~35.63%,而且还显著降低了抽穗期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降幅达2.90%~6.44%19.02%~27.17%,导致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最终产量显著下降,降幅达27.23%~35.26%。较之L1L3主要影响了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物质积累,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降幅达1.49%~4.48%5.54%~9.17%,最终产量显著下降,降幅达10.91%~18.47%L2条件下,随着氮肥水平增加,抽穗期茎蘖数与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增加,导致抽穗至成熟阶段光合势、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最终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总颖花量以及产量显著提高。L3条件下,随着氮肥水平增加,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其中茎叶干物质向穗部转运量显著增加,转运率和贡献率也进一步提高,最终产量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氮肥施用能部分弥补因弱光逆境对超级粳稻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影响。

      研究简报
      栽培甜菜中央细胞受精前后的超微结构
      李伟,申家恒,郭德栋
      作物学报. 2014, (01):  166-173.  doi:10.3724/SP.J.1006.2014. 00166
      摘要 ( 812 )   RICH HTML    PDF (32398KB) ( 7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栽培甜菜(Beta vulgaris)比较研究中央细胞受精前后的超微结构特征, 以完善甜菜生殖生物学研究, 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 中央细胞在受精前后的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于核及核周围胞质。中央细胞的2个极核融合较早, 在花蕾时期即以次生核形式存在, 具双相核仁, 可明显分辨纤维区和颗粒区; 有的有额外小核仁和核仁液泡。核周围的细胞质中具丰富的细胞器且功能活跃, 包括线粒体、质体(含或不含淀粉粒)、高尔基体、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受精后, 形成初生胚乳核, 核周围胞质中变化最大的是质体, 形成众多变形质体, 形态多样, 且富含淀粉粒。初生胚乳核分裂过程中, 核仁消失, 核膜崩解为囊泡状结构, 粗面内质网减少, 滑面内质网增加。分裂形成2个胚乳游离核, 核周围胞质与初生胚乳核相似。总之, 中央细胞在受精前后的超微结构特征均呈现代谢活跃状态。

      利用SSR标记分析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刘长友,范保杰,曹志敏,苏秋竹,王彦,张志肖,程须珍,田静
      作物学报. 2014, (01):  174-180.  doi:10.3724/SP.J.1006.2014. 00174
      摘要 ( 750 )   RICH HTML    PDF (708KB) ( 1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8SSR引物对96份野生小豆资源、小豆近缘野生植物及栽培小豆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5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SSR引物9.10个,多态信息含量的变异范围从0.3740.865,平均为0.722。野生小豆材料和近缘植物Vigna minima遗传变异丰富。来自不同地域的野生小豆材料具有大量特异等位变异,基于非加权成组配对算术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小豆单独分群,且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相一致。4份栽培小豆材料与日本野生小豆遗传距离较近,表明目前国内小豆育种中较多使用了含有日本血缘的小豆材料,以及国内野生小豆资源的搜集和利用工作落后于日本。本研究对国内野生小豆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以为这些资源的评价、利用和优异基因的发掘提供参考。
      辽西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白伟,孙占祥,郑家明,侯志研,刘洋,冯良山,杨宁
      作物学报. 2014, (01):  181-189.  doi:10.3724/SP.J.1006.2014.00181
      摘要 ( 895 )   RICH HTML    PDF (920KB) ( 13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变玉米田间种植模式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以耐密品种(郑单958)和中密品种(沈玉21)研究了三比空密疏密、大垄双行和等行距(CK) 3种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田间种植形式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玉米群体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征。耐密品种以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为宜, 可以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 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 促进干物质积累, 两年平均产量为8882.36 kg hm-2, 比对照增加6.51%, 增产的原因是百粒重和穗行数的显著提高; 中密品种以大垄双行和三比空种植模式为宜, 两种种植模式均可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 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 促进干物质积累, 且与耐密品种表现不同, 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8294.58 kg hm-28188.30 kg hm-2, 比对照增加21.36%19.81%, 增产的原因是行粒数的显著增加。因此, 笔者认为在辽西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大垄双行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