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3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7-07-12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基于FLUOstar平台的小麦dsDNA荧光定量与基因型分析
      肖永贵,Susanne DREISIGACKER,Claudia NU?EZ-RíOS,胡卫国,夏先春,何中虎
      作物学报. 2017, (07):  947-953.  doi:10.3724/SP.J.1006.2017.00947
      摘要 ( 480 )   RICH HTML    PDF (1404KB) ( 6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链DNA (dsDNA)定量分析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对基因型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λ噬菌体dsDNA为标准样品, 建立了荧光定量标准曲线, 探讨荧光核酸定量通量性及其与紫外法定量的差异, 并分析荧光染料在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 荧光染料能够对dsDNA进行高效微量定量分析(<1.1 ng ?L?1), 但因鉴定核酸的浓度较低, 对小麦籽粒和叶片全基因组DNA定量时稀释倍数较大, 易增大浓度误差。降低反应体系量导致标准曲线决定系数降低, 影响测量准确性。精确定量dsDNA浓度时, 总反应体系应大于200 ?L;对PCR产物进行基因分型时, 总反应体系应不低于40 ?L。相同DNA模板浓度下, FLUOstar平台可以对抗秆锈病基因显性标记csSr32#1 (Sr32)和IB-267 (Sr50)的PCR产物进行基因型分型, 判断准确率为100%。对特异性强且等位基因片段差异大(≥100 bp)的共显性标记, 如抗叶锈病基因标记 We173 (Yr26)等, 用荧光染料同样可以进行基因分型。与琼脂糖凝胶电泳相比, 荧光染料鉴定等位基因价格略高, 但方法简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 可用于分子育种中世代材料快速筛选。

      棉花适宜机采相关性状的SSR标记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基因挖掘
      王娟,董承光,刘丽,孔宪辉,王旭文,余渝
      作物学报. 2017, (07):  954-966.  doi:10.3724/SP.J.1006.2017.00954
      摘要 ( 540 )   RICH HTML    PDF (999KB) ( 9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的生育期、株型及对脱叶剂敏感度有较高的要求。本研究利用覆盖全基因组有多态性的214对SSR标记对118份含有一个或多个机采性状的种质资源的株高、始节高、始节位、第一果枝平均长度、生育期及脱叶率6个机采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利用Structure 2.3.1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并结合2年2点12个重复的田间表型数据,采用Tassel 5.0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MLM关联定位。结果检测到460个等位基因,涉及905个基因型,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151,PIC值平均为0.4587,基因多样性指数和PIC值都大于平均数的标记有99个,占总标记数的46.3%,说明该批SSR标记具有较多的等位变异数和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分析将118份供试材料划分为4个亚群,结果显示各类群中材料与地理来源无对应关系。关联分析结果显示4种环境中,在显著条件下(P<0.05),共检测到124个与6个机采相关性状相关的位点,对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为2.23%~14.15%;其中在极显著条件下(P<0.01),共检测到20个与机采相关性状相关的位点,对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为4.84%~14.15%。基于本研究的结果,鉴定出典型的载体材料11份,分别为系7、金垦9号、Y11、豫棉18、AY-4、K2、朝阳棉2号、DZ22、中棉所43、C2、关农长早B14。以上发掘出的控制棉花适宜机采性状的优异等位基因及优异亲本资源,可为机采棉的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十个八倍体小偃麦的细胞学鉴定和染色体构成分析
      亓晓蕾,鲍印广,李兴锋,钱兆国,王瑞霞,吴科,王洪刚
      作物学报. 2017, (07):  967-973.  doi:10.3724/SP.J.1006.2017.00967
      摘要 ( 493 )   RICH HTML    PDF (2612KB) ( 6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培育新的八倍体小偃麦,对于利用偃麦草遗传物质进行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选育出的山农TE256、山农TE259、山农TE261、山农TE262、山农TE263、山农TE265、山农TE266、山农TE267-1、山农TE270和山农TE274等10个八倍体小偃麦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和染色体构成分析。结果表明,10个八倍体小偃麦绝大多数单株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 56,个别单株含有54或55条染色体;大多数2n = 56单株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为2n = 28II,少数花粉母细胞存在单价体、三价体或四价体,后期I染色体可均等分向两极,仅有极少数细胞出现染色单体提前分离等现象;10个八倍体小偃麦均含有普通小麦的全套染色体和中间偃麦草的1个混合染色体基组,其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由来自中间偃麦草3个不同染色体基组的染色体构成的混合染色体基组,其染色体构成分别为2St+8JS+2J+2J-St、2St+8JS+4J、2St+8JS+2J+2J-St、2St+8JS+2J+2J-St、2St+8JS+2J+2J-St、6St+4JS+2J+2J-St、4St+6JS+2J+2J-St、2St+8JS+4J、2St+8JS+4J和4St+6JS+4J,与目前已报道的八倍体小偃麦均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这些新型八倍体小偃麦的研究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水稻紫鞘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519的鉴定及PSH1候选基因分析
      周可,李燕,王世明,崔国庆,杨正林,何光华,凌英华,赵芳明
      作物学报. 2017, (07):  974-982.  doi:10.3724/SP.J.1006.2017.00974
      摘要 ( 557 )   RICH HTML    PDF (5467KB) ( 9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色素,在食品加工、杂种纯度鉴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鉴定了一个以日本晴为受体、优良紫鞘恢复系R225为供体亲本的紫鞘水稻染色体代换片段系Z519。Z519共含有16个代换片段,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外的其他11条染色体,平均长度为6.85 Mb。Z519在芽鞘3 mm时鞘尖呈现紫色,其后在叶鞘、叶缘、茎维管束和柱头等部位出现紫色线条,而日本晴各部位均为绿色。Z519叶鞘中花青素含量极显著高于日本晴,剑叶中没有显著差异。与受体日本晴相比,Z519的株高显著降低,千粒重、主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增加,有效穗数、主穗长和结实率无显著差异。进一步以日本晴与Z519杂交产生的F1和F2隐性群体对紫鞘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该紫鞘表型受显性单基因控制,位于第1染色体InDel标记L03和SSR标记L01之间37.8 kb的区域,被命名为PSH1。对该区间进行候选基因预测和测序,Z519在一个编码质体ATP/ADP转运蛋白的LOC_Os01g45910基因第一外显子的第238~252的GTG重复区又多插入了GTG 3个碱基,导致增加了一个甘氨酸。qRT-PCR结果进一步表明其表达量在Z519中明显降低,初步确定LOC_Os01g45910是PSH1的候选基因。该研究为PSH1调控花青素的分子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簇毛麦6VS特异转录序列P21461P33259的获得及其分子标记在鉴定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育种材料中的应用
      刘畅,李仕金,王轲,叶兴国,林志珊
      作物学报. 2017, (07):  983-992.  doi:10.3724/SP.J.1006.2017.00983
      摘要 ( 452 )   RICH HTML    PDF (3743KB)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簇毛麦6V#2S和6V#4S染色体臂分别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V,在与小麦的杂种后代中,抗病基因与外源染色体臂共分离。开发鉴定2条外源染色体臂间多态性的序列,尤其是迄今遗传信息相对缺乏的6V#4S染色体臂的序列,对于其在遗传与育种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携带6V#4S?6DL染色体的小麦易位系Pm97033及感病小麦亲本宛7107接种白粉菌的叶片转录组数据为资源,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共线性分析、簇毛麦基因组扩增及测序验证的方法,鉴定出来自6V#4S的表达序列P21461和P33259,其中基于P21461序列设计的引物P461-5在簇毛麦6V#2S和6V#4S染色体臂的扩增产物具有30 bp的InDel和4 nt的多态性。用该引物转化的标记P461-5a可以鉴定抗白粉病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所含的外源染色体,显示其在簇毛麦抗源鉴别和小麦抗病育种辅助选择中潜在的应用价值。根据P33259开发的标记P259-1可以对含有6V#4S染色体臂的材料进行特异扩增,但对6V#2S?6AL易位染色体没有扩增产物,因此P259-1可作为6V#4S?6DL易位染色体的特异分子标记。qRT-PCR分析结果显示,P21461的表达不受白粉菌诱导,而P33259在接菌后12 h和24 h的转录水平比接菌前提高约2倍,推测其可能参与Pm97033与白粉菌的早期互作。

      耐低氮烟草基因型的筛选及氮效率分析
      钟思荣,陈仁霄,陶瑶,龚丝雨,何宽信,张启明,张世川,刘齐元
      作物学报. 2017, (07):  993-1002.  doi:10.3724/SP.J.1006.2017.00993
      摘要 ( 679 )   RICH HTML    PDF (1476KB) ( 8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筛选耐低氮及氮高效的烟草基因型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于苗期以低氮(0.5 mmol L–1)和正常氮(5.0 mmol L–1)处理74个不同基因型烟草,通过指标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来确定评价指标及筛选出耐低氮基因型,并结合氮效率综合值分析表明,在低氮和正常氮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烟草的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茎叶氮累积量、地上部生物量变异系数均较大,分别为0.37~0.68和0.38~0.64。低氮和正常氮的主成分基本相似,在不同供氮条件下茎叶氮累积量、地上部生物量均起主要作用。筛选出15个耐低氮基因型,占供试材料的20.3%,其中8个属于低氮高效正常氮低效型,占耐低氮基因型的53.3%,6个属于低氮低效正常氮低效型,占40.0%,1个属于低氮高效正常氮高效型,占0.7%;筛选出8个低氮敏感基因型,其中6个属于低氮低效正常氮高效型,占75.0%,2个属于低氮低效正常氮低效型,占25.0%。初步确定14P9为耐低氮、氮高效基因型,中烟100和K394为低氮敏感、氮低效基因型。

      白芝麻籽粒油脂、蛋白质及芝麻素含量QTL定位分析
      吴坤,吴文雄,杨敏敏,刘红艳,郝国存,赵应忠
      作物学报. 2017, (07):  1003-1011.  doi:10.3724/SP.J.1006.2017.01003
      摘要 ( 543 )   RICH HTML    PDF (436KB) ( 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芝麻籽粒油脂、蛋白质和芝麻素含量是芝麻品质育种的3个重要目标。为了解析其遗传机制并检测相关QTL,利用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对一个包含224个株系的F9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2年3个环境下的籽粒品质性状检测,结果表明,群体内株系间差异显著且呈典型正态分布,而同一环境不同重复间表现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籽粒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关,籽粒含油量与芝麻素含量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芝麻素含量显著负相关;利用该RIL群体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检测到8个QTLs,表型贡献率为0.41%~14.55%;采用多重区间作图法(MIM)检测到13个QTLs,可解释5.2%~18.6%的表型变异。其中5个主效QTLs被2种方法同时检测到且定位区间相同,2个主效QTLs在2个或3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控制含油量的Qoc-5与芝麻素含量的Qsc-5位于LG5连锁群上的相同区段,加性效应均为正值;而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pc-5也位于相邻位置,但加性效应为负值。LG2和LG1连锁群上也存在相似情况,反映品质性状相关QTL之间存在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因此,在芝麻品质育种中选择高含油量可以兼顾高芝麻素,但应对蛋白质含量进行负向选择。

      茶树CsbZIP4转录因子正调控拟南芥对盐胁迫响应
      曹红利,王璐,钱文俊,郝心愿,杨亚军,王新超
      作物学报. 2017, (07):  1012-1020.  doi:10.3724/SP.J.1006.2017.01012
      摘要 ( 521 )   RICH HTML    PDF (4061KB) ( 8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ZIP转录因子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多功能蛋白家族, 参与种子成熟、光信号调节、胁迫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拟南芥中根据序列相似性和保守域主要分为10个亚家族(A-I和S)。本文以茶树的C亚家族转录因子CsbZIP4为研究对象, 调查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及转化拟南芥后CsbZIP4过表达对耐盐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4℃低温、外源ABA、盐和干旱胁迫处理后, CsbZIP4的表达在茶树叶片中呈上调模式, 特别是在盐和干旱胁迫下其表达分别上调2.9倍和2.2倍; 而在根中, 低温、盐和干旱胁迫均能显著抑制CsbZIP4的表达, 其中盐胁迫能将其表达抑制2倍;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sbZIP4-GFP融合蛋白, 将CsbZIP4定位于细胞核中; CsbZIP4的过表达能够降低转基因株系种子萌发时对外源ABA、盐胁迫的敏感性, 在300 mmol L–1 NaCl盐胁迫下, 转化拟南芥植株过表达CsbZIP4增强抗性, 其叶片的SPAD值较高, 同时过表达株系中盐胁迫响应基因AtSOS1的表达显著增强。根据CsbZIP4正调控拟南芥的盐胁迫响应, 推断CsbZIP4与茶树抵御盐胁迫密切相关。

      玉米热激转录因子基因ZmHsf25的克隆、特性与耐热性功能分析
      赵立娜.段硕楠.张华宁.郭秀林.李国良
      作物学报. 2017, (07):  1021-1029.  doi:10.3724/SP.J.1006.2017.01021
      摘要 ( 463 )   RICH HTML    PDF (2690KB) ( 1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Hsf)对下游热激蛋白基因及耐热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起关键调控作用。玉米中至少有30个Hsf家族成员,其中B族有7个。在前期对玉米A1亚族热激转录因子基因ZmHsf06克隆及特性、抗旱耐热性功能分析的基础上,从玉米幼叶中克隆到B族热激转录因子基因ZmHsf25的完整编码序列,序列全长957 bp,编码318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序列含有DNA结合结构域、核定位信号序列和核输出信号序列,同源分析结果显示,ZmHsf25与高粱Sb06g025710的相似性最高,达92%。荧光定量分析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ZmHsf25在玉米多个组织器官中表达,幼嫩花粉中高表达,幼嫩根系和雌穗中表达量较低。42℃热胁迫能显著上调根系和叶片ZmHsf25的表达,叶片中上升幅度高于根系,处理50 min达到峰值;正常条件下,水杨酸和H2O2处理均使根系和叶片ZmHsf25表达下调,而热激条件下却表现为显著上调。通过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并观察GFP荧光,确定ZmHsf25定位在细胞核。通过转化酵母并进行热胁迫处理发现,热胁迫同时降低正常和转ZmHsf25酵母的耐热性,但与转空载体对照相比,转基因酵母的耐热性更强。推测ZmHsf25参与玉米热胁迫响应和花粉的发育过程,可能是水杨酸热激信号转导途径的下游组分。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玉米热激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特性与功能提供了依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滨海盐碱地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秦都林,王双磊,刘艳慧,聂军军,赵娜,毛丽丽,宋宪亮,孙学振
      作物学报. 2017, (07):  1030-1042.  doi:10.3724/SP.J.1006.2017.01030
      摘要 ( 434 )   RICH HTML    PDF (982KB) ( 8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滨海盐碱地定点设置连续3年棉花秸秆还田和未还田2个处理,研究其对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3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降低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0~10 cm土层<0.25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0~10 cm土层>5 mm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在0~2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棉花播前和各生育阶段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提高13.45%、18.57%、22.80%和22.57%;降低土壤速效磷和含盐量,平均分别比对照降低18.29%和16.59%。在20~4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平均比对照提高37.20%和31.62%;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平均比对照降低19.06%。在40~6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提高38.26%和24.83%。3年棉花秸秆还田分别比未还田显著提高棉花籽棉产量11.57%、19.01%和13.24%和皮棉产量18.56%、19.78%和18.73%,但对棉花单铃重和衣分无显著影响。

      四川盆地9000 kg hm-2产量潜力小麦品种的花后冠层结构、生理及同化物分配特性
      吴晓丽,李朝苏,汤永禄,李俊,马孝玲,李式昭,黄明波
      作物学报. 2017, (07):  1043-1056.  doi:10.3724/SP.J.1006.2017.01043
      摘要 ( 560 )   RICH HTML    PDF (1258KB) ( 9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小麦高产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高产生理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2011—2015连续5年的田间试验,比较了高产和一般产量潜力品种花后群体冠层结构、主要生理指标和同化物的转运分配特性,旨在揭示四川小麦9000 kg hm?2高产品种的生理基础。选择代表性高产潜力品种和一般产量潜力品种各3个,高产潜力品种产量平均9422 kg hm-2,比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14.3%,增产原因是生物量或收获指数的提高。相比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产潜力品种旗叶短且宽,长宽比低于10,开花初期至灌浆中期叶基角和开角增加明显。开花至灌浆后期,高产潜力品种顶三叶的SPAD值及花后0 d和20 d的群体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一般产量潜力品种,群体光合速率以10:00–12:00的差异最大。此外,高产潜力品种在开花期茎鞘生物量所占比例较高,而成熟期籽粒所占比例较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1~4个百分点。籽粒产量与小麦形态、生理参数关系密切,与灌浆期旗叶基角(r = 0.947, P < 0.01)和倒二叶基角(r = 0.963, P < 0.01)呈正相关,与旗叶长宽比(r = ?0.913, P < 0.01)和倒二叶长宽比(r = ?0.911, P < 0.01)呈负相关;与开花期顶三叶SPAD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0.90和0.82 (P < 0.01);与成熟期穗轴干重比例呈负相关(r = ?0.956, P < 0.01)。本研究表明,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花后冠层叶绿素含量和群体光合速率较高,以及合理的物质分配,是高产潜力品种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

      施钾对甘薯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汪顺义,李欢,刘庆,史衍玺*
      作物学报. 2017, (07):  1057-1066.  doi:10.3724/SP.J.1006.2017.01057
      摘要 ( 617 )   RICH HTML    PDF (297KB) ( 8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施钾调控甘薯根系生长的生理机制,设K0 (K2O: 0 kg hm–2)、K1 (K2O: 75 kg hm–2)、K2 (K2O: 150 kg hm–2)和K3 (K2O: 225 kg hm–2) 4个处理,调查施钾对甘薯生长前期和薯块膨大期根系生长、13C分配量、碳代谢酶活性、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CK相比,施钾处理2个生长时期光电子传递速率(ETR)提高12.7%~63.6%,净光合速率(Pn)提高7.2%~26.4%,施钾通过提高光合特性加速光合产物积累,为根系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施钾有利于光合产物由地上部向地下部运转,地下部13C分配量提高10.6%~66.2% (P<0.05)。其次,施钾处理提高了块根中蔗糖合酶、磷酸蔗糖合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加速了块根中碳的同化,利于光合产物在块根中的积聚,促进甘薯根系分化与生长。生长前期,施钾处理总根长提高13.6%~22.8%,根平均直径提高11.3%~51.9%,显著提高了不定根向毛细根和块根分化量(P<0.05),有利于有效薯块的早期形成,保证有效的单株结薯数。薯块膨大期,施钾处理提高块根生物量,有利于薯块的膨大,提高平均薯块重,最终显著增产。与CK相比,2014年K1、K2和K3处理分别增产15.8%、24.3%和44.7%,2015年分别增产7.9%、13.4%和22.8%。

      马铃薯不同品种(系)的光合特性比较与聚类分析
      张贵合,郭华春
      作物学报. 2017, (07):  1067-1076.  doi:10.3724/SP.J.1006.2017.01067
      摘要 ( 541 )   RICH HTML    PDF (260KB) ( 9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盛花期17个马铃薯品种(系)倒四叶的顶小叶的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并使用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光合参数。结果表明,马铃薯品种(系)间的光合性状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利用主因素分析,在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6.58%时,筛选出对划分马铃薯光合类别有显著影响的6个主导因子,即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补偿点(Ic)、暗呼吸速率(Rd)、初始羧化效率(CE)、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ond.)。以6个光合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可以将马铃薯17品种(系)分为4大类,建立4个判别能力较高的判别模型。通过对综合性状的评价,选出具有较高净光合速率、特别耐阴、较低消耗、中等蒸腾速率、较高气孔导度、中等初始羧化效率的D类5个高光效品种(系),即合作88、D520、东农1014III03、青薯9号和2010-11。

      长期定位施不同氮源有机肥替代部分含氮化肥对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建军*,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李尚中
      作物学报. 2017, (07):  1077-1086.  doi:10.3724/SP.J.1006.2017.01077
      摘要 ( 581 )   RICH HTML    PDF (484KB)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陇东黄土旱塬覆盖黑垆土大田,利用陇鉴301进行了连续10年的定位试验,观测长期施用不同氮源有机肥(发酵有机肥、农家肥)或小麦秸秆还田各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年际间变化较大,与降雨量有直接关系;不同有机氮源替代部分含氮化肥处理对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明显作用。在干旱、平水和丰水年型,较不施肥对照分别增产53.1%~103.7%、40.3%~79.3%和73.1%~94.8%,较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产6.6%~41.8%、7.0%~36.8%和?2.9%~9.3%。以发酵有机肥做替代物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增产幅度最大,10年平均产量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加88.9%和25.4%,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水分利用率也最高,分别为10.8 kg mm-1 hm-2和1.03 kg m-3;并且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生理指标也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发酵有机肥是陇东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年降水量约550 mm)冬小麦生产上替代部分含氮化肥的首选有机氮源。

      研究简报
      利用90k芯片技术进行小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武炳瑾,简俊涛,张德强,马文洁,冯洁,崔紫霞,张传量,孙道杰*
      作物学报. 2017, (07):  1087-1095.  doi:10.3724/SP.J.1006.2017.01087
      摘要 ( 636 )   RICH HTML    PDF (2191KB) ( 1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麦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挖掘穗部性状基因及其关联分子标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周8425B?小偃81衍生的RIL群体(F8)为材料,利用90k芯片标记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3个环境下的穗长、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9条染色体上的71个QTL,变异解释率(PVE)范围为2.10%~45.25%,其中37个位点为主效QTL (PVE>10%)。QSl.nafu-6A.2 (穗长)、QSl.nafu-7A (穗长)、QSsn.nafu-2A.1 (小穗数)、QSsn.nafu-2D (小穗数)和QGns.nafu-2B (穗粒数)在多个环境中被检测到,且LOD>10,PVE>20%。位于同一个基因簇中的QSl.nafu-6A.2 (穗长)、QGns.nafu-6A (穗粒数)和QTgw.nafu-6A (千粒重)在多个环境中被检测到,且与已报道的相关位点位置相同或相近,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绿豆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若干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王建花,张耀文,程须珍,王丽侠
      作物学报. 2017, (07):  1096-1102.  doi:10.3724/SP.J.1006.2017.01096
      摘要 ( 506 )   RICH HTML    PDF (844KB) ( 9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花叶1号×紫茎1号杂交后代衍生的208个F2家系组建群体, 构建含有95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 该图谱包含11个连锁群, 全长1457.47 cM, 标记平均间距为15.34 cM。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对株高、幼茎色、主茎色、生长习性、结荚习性、复叶叶形和成熟叶色等农艺性状进行QTL分析, 分别检测到与株高、幼茎色、主茎色、复叶叶形有关的QTL各1个, 贡献率在8.49%~66.64%之间;与结荚习性有关的QTL3个, 贡献率在60.32%~80.36%之间;与成熟叶色有关QTL 4个, 贡献率在69.06%~87.35%之间;与生长习性有关的QTL数量最多, 共26个, 贡献率在58.32%~99.51%之间。上述QTL主要分布在LG1、LG2、LG4、LG8和LG10连锁群, 其中LG1最少, 仅检测到生长习性的1个QTL, LG4最多, 包含了幼茎色、主茎色、结荚习性、生长习性、复叶叶形、成熟期叶色6个农艺性状的15个QTL;这些QTL既可以应用于绿豆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也对深入研究这些性状的遗传奠定了基础。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