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12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35功能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应用
      马建,马小定,赵志超,王帅,王久林,王洁,程治军,雷财林
      作物学报. 2015, (12):  1779-1790.  doi:10.3724/SP.J.1006.2015.01779
      摘要 ( 973 )   RICH HTML    PDF (3254KB) ( 18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严重病害,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而有效的措施。在日本,稻瘟病部分抗性基因Pi35作为广谱持久抗性基因已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和稻瘟病防治实践。但是,Pi35基因在我国的资源和品种中的分布情况不清,制约了这一重要基因在我国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急需开发实用的分子标记,并系统研究该基因在我国的品种及其亲本中的分布情况,为稻瘟病抗性育种服务。本研究通过比对抗、感品种中Pi35等位基因序列,发现一个能检测抗、感病性差异的特异SNP(3780 T),并据此开发了Pi35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Pi35-dCAPS。利用该标记检测了抗源藤系138的衍生品种10份、微核心种质204份和主栽品种67份,结合测序鉴定,确认5份藤系138衍生品种(垦鉴稻3号、垦鉴稻6号、垦稻8号、绥粳3号和龙粳34)2份微核心种质(粳稻品种抚宁紫皮粳子和籼稻品种细麻线)携带Pi35基因。本研究结果为通过分子育种手段高效利用Pi35基因改良我国水稻(特别是籼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提供了手段。

      不同遗传背景下稻瘟病菌致病性对比分析
      马军韬,张国民,辛爱华,张丽艳,邓凌韦,王永力,王英,任洋,宫秀杰,葛选良,杨秀峰
      作物学报. 2015, (12):  1791-1801.  doi:10.3724/SP.J.1006.2015.01791
      摘要 ( 739 )   RICH HTML    PDF (447KB) ( 8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稻瘟病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重大产量损失。本文为明确不同遗传背景下4个稻瘟病菌株群致病性及其寄主品种的抗性改良情况,以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鉴别品种、水稻单基因系品种和当地水稻品种为鉴定体系,以各群菌株为研究靶标,通过喷雾接种方式,结合联合抗病性和基因聚合方式完成改良分析得出下列结论。(1) 在中国鉴别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10个、6个、6个和9个生理小种,源自哈9811的菌株的优势小种为ZF1,其他3个类群菌株的优势小种均为ZG1。(2) 在日本清泽鉴别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19个、11个、13个和14个生理小种,其致病率平均值分别为54.17%、46.21%、41.67%和59.90%。(3) 在水稻单基因系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20个、11个、12个和16个致病型,其致病性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20~0.87、0.25~0.90、0.25~1.00和0.31~0.88。(4) 在当地水稻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12个、7个、9个和13个致病型,其最佳抗性品种分别为龙盾104、松粳6号、松粳9号和龙稻7号。(5) 从抗性改良角度分析,应用联合抗病性方式,其联合抗病性系数和联合致病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介于0.71~0.92和0~0.08,效果较好;应用基因聚合方式,对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表现免疫的基因组合分别有2个、2个、5个和7个。综合分析,以水稻单基因系品种为体系进行稻瘟病菌株致病性分析效果较好;2种抗性改良方式效果都较好,但也各有利弊。

      大豆耐铝毒候选基因GmSTOP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丛亚辉,王婷婷,柳聚阁,王宁,高萌萌,李艳,盖钧镒
      作物学报. 2015, (12):  1802-1809.  doi:10.3724/SP.J.1006.2015.01802
      摘要 ( 625 )   RICH HTML    PDF (586KB) ( 1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酸性土壤中的铝毒害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拟南芥中的AtSTOP1 (Arabidopsis thaliana sensitive to proton rhizotoxicity 1)是一个调控多种铝毒耐受机制相关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在拟南芥耐铝毒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大豆中STOP1-like基因的表达特性,本研究利用RT-PCR从耐铝毒大豆品种科丰1号中克隆了一个位于第16染色体的STOP1-like基因,命名为GmSTOP1该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DNA sequence, CDS)序列长度为1566 bp,编码521个氨基酸。GmSTOP1起始密码子上游1500 bp的核苷酸序列区间预测到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包括与激素、热、逆境响应等相关的应答元件,如ABREHSETC-rich重复序列等。蛋白质结构预测表明GmSTOP1不具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含有4个保守的Cys-2-His-2锌指蛋白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GmSTOP1与菜豆(Phaseolus vulgaris)中的STOP1-like蛋白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mSTOP1定位于细胞核,说明GmSTOP1蛋白可能在细胞核中发挥其功能。GmSTOP1基因在种子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根、茎尖分生组织、茎、叶、花、荚等多种组织中也均有表达。用25 μmol L–1 AlCl3溶液处理大豆幼苗,GmSTOP1基因在根中上调表达,24 h达到最高相对表达量,约为对照(0 μmol L–1 AlCl3)9.2倍,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铝离子的诱导。此外,ABANaClPEG等胁迫也能诱导大豆根和叶中GmSTOP1基因的上调表达。由此推测GmSTOP1基因可能参与大豆对铝毒、高盐和渗透等非生物胁迫的应答过程。

      芝麻中一个富含脯氨酸新基因的克隆与特征分析
      吕高强,吴向阳,王心宇
      作物学报. 2015, (12):  1810-1818.  doi:10.3724/SP.J.1006.2015.01810
      摘要 ( 544 )   RICH HTML    PDF (2429KB) ( 9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芝麻青枯病是影响我国南方芝麻产量及品质的重要病害。该病属细菌病害,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本研究利用随机引物对芝麻受青枯雷尔氏菌诱导前后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发现一个诱导明显下调的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测序后,在芝麻基因组数据库中比对其序列, 得到一个ORF完整的全长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无内含子,ORF长度为1458 bp,编码486氨基酸,其N端富含脯氨酸及富含脯氨酸的重复序列,属于富含脯氨酸蛋白(proline-rich proteinPRP),将其命名为SiPRP (Sesaumu indicunm proline-rich protein)。根据该基因ORF两翼序列设计引物在芝麻cDNA中克隆到该基因,测序结果与预测序列一致。Blast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与其它植物中发现的PRP蛋白同源性很低,且其富含脯氨酸的重复序列在其他植物中也未发现,推测为一个新型富含脯氨酸蛋白。进一步设计基因专化的定量及半定量PCR引物进行其诱导表达分析,再次证明该基因受病菌诱导后下调表达。与其他植物中发现的大多数PRP蛋白定位于细胞壁不同,SiPRP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少量可以分泌到细胞外。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表达显示该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的特殊结构,推测该蛋白在芝麻和青枯雷尔氏菌的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向日葵病程相关蛋白HaPR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马立功,张匀华,孟庆林,石凤梅,刘佳,李易初,王志英
      作物学报. 2015, (12):  1819-1827.  doi:10.3724/SP.J.1006.2015.01819
      摘要 ( 853 )   RICH HTML    PDF (1248KB) ( 1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经常被用作植物抗病反应的分子标记。本文在核盘菌诱导向日葵转录组文库的基础上克隆1个病程相关蛋白1基因HaPR1的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了表达模式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cDNA全长开放阅读框为489 bp,编码16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7.52 kD,等电点为8.19,具有6个保守半胱氨酸,4个保守的allergen V5/Tpx-1结构域,GenBank登录号为KR071874。经比较HaPR1与多种物种PR1高度同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HaPR1相对表达量在向日葵叶中最高,根中其次,茎中最低。干旱、盐、草酸、核盘菌及其代谢物均可显著诱导其表达。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基因导入烟草,提高了转基因株系对核盘菌的抗性。对抗性株系烟草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测定发现转基因烟草叶片在核盘菌胁迫下显著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初步推断HaPR1具有抗核盘菌的功能。

      弱筋小麦宁麦9号及其衍生系的蛋白质含量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
      姜朋,张平平,张旭,陈小霖,姚金保,马鸿翔
      作物学报. 2015, (12):  1828-1835.  doi:10.3724/SP.J.1006.2015.01828
      摘要 ( 672 )   RICH HTML    PDF (340KB) ( 10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品种宁麦9号是江苏淮南麦区小麦育种的重要亲本,以其为亲本已育成15个新品种。研究宁麦9号遗传信息的传递特点及蛋白质含量的数量性状位点,对进一步利用其进行优质弱筋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麦9号及其117个衍生品种()为材料,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185SSR引物对其进行基因组扫描,解析宁麦9号遗传信息在其衍生品种()中的分布特点,同时于2009201020102011连续2个生长季测定宁麦9号及其衍生品种()的籽粒及面粉蛋白质含量,应用全基因组关联作图发掘与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结果显示,宁麦9号与其衍生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5~0.88;在Neighbor-Joining聚类图中,大部分衍生一代品种首先与宁麦9号聚类,其次是衍生二代,衍生一代品种扬辐麦4号最后聚类。宁麦9号与其衍生一代和衍生二代相同等位变异频率分别为75.60%67.81%。籽粒及面粉蛋白含量在宁麦9号衍生品种()中均呈现较大变异,变异系数为5.07%~7.28%。共检测到6个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关联的标记位点,其中3个连续两年均检测到;面粉蛋白质含量共有5个关联位点,其中2个连续两年检测到,包括1个同时与籽粒和面粉蛋白质含量关联。在这4个稳定的关联位点中,Xgwm539Xwmc397Xwmc468对籽粒及面粉蛋白质含量起负向调控作用,可以降低籽粒或面粉蛋白质含量。

      利用宿根进行棉花不育系制种的技术体系研究
      张小军,岳福良,张小红,侯睿,张相琼,李文均
      作物学报. 2015, (12):  1836-1843.  doi:10.3724/SP.J.1006.2015.01836
      摘要 ( 553 )   RICH HTML    PDF (1598KB) ( 1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不育两系法制种最大的缺点是由于核不育基因的遗传特点使保持系与不育系无法分开,通常制种时需要在蕾期将母本分离出的50%可育株识别并拔除,增加了制种成本和纯度风险。本研究利用中亚热带特殊冬暖、冬春干旱条件,在棉花核不育系作母本制种时,第1年剔除其中50%的可育株制种后,将不育株宿根越冬,第2年作为完全不育株用于制种。在2006—2011年,调查了不同宿根年限、冬季间套短季蔬菜、不同修剪时间和修剪方法对棉花宿根制种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宿根后生长期延长,较同期播种的实生苗提前10 d进入生殖生长,单株结铃数显著增加,单铃重略有下降。宿根1~2年其产量比不宿根高10.3%~5.9%,第3年略降低但不显著,第4~5年显著减产9.4%~14.0%。随着宿根年限的延长,植株基部老根明显畸形。在5年以内宿根株凋亡率与宿根年限及土地类型的关系不显著,但与土壤水分含量及修枝方法有关。最佳的宿根方法为,冬季棉行不间种作物,不修枝,槽平地于灌水时(3月中下旬),坡台地于旱季结束的第一场雨后(6月初),在地面高10 cm处将主茎及其下部发出的早期再生芽贴近主茎剪除,然后保留新发出的一级再生芽1~2个并进行水肥管理。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油菜素甾醇(BRs)对杂交粳稻灌浆期光合物质、群体氮素积累和利用的影响
      田晓雅,刘欣,王强盛,蒋琪,冯金侠,张慧,丁艳锋
      作物学报. 2015, (12):  1844-1857.  doi:10.3724/SP.J.1006.2015.01844
      摘要 ( 678 )   RICH HTML    PDF (1071KB) ( 9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常规杂交粳稻常优3号和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12为材料,通过叶面施肥分析了油菜素甾醇(BRs)2个杂交粳稻灌浆期剑叶光合特性、群体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植株不同器官NSC/N的影响。结果表明,BRs2个水稻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表现为Gs>Tr>Pn>Ci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BL)后能够增强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维持叶绿素含量和胞间CO2浓度,从而提升叶片光合能力;以及增加群体干物质、氮素和NSC积累量以及干物质积累比例和积累速率、氮素吸收比例和吸收速率、NSC转运比例和转运速率,但降低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喷施油菜素吡咯(Brz)后的上述生理效应相反。eBL提升了2个水稻品种花后干物质、NSC和氮素的转移量及氮素对籽粒贡献率,降低了干物质和NSC对籽粒贡献率;Brz则降低了干物质、NSC及氮素的转移量和转移率,提升了干物质和NSC对籽粒贡献率。2个杂交粳稻整个灌浆期地上部不同器官NSC、氮素转运量均表现为eBL>CK>Brz,籽粒灌浆前期>籽粒灌浆后期。2个水稻品种地上部不同器官NSC/N随着籽粒的不断充实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茎鞘、穗部NSC/N变化最为显著;eBL减小了叶片和茎鞘中的NSC/NBrz则反之,但喷施BRs后穗部变化规律不明显。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12比常规杂交粳稻常优3号具有更强的剑叶光合速率,更高的干物质和氮素及NSC积累量,更大的灌浆前期NSC和氮素转运量,最终籽粒实际产量较常优3号增加5.03%~9.32%eBL2个水稻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NSC转运作用规律不一,Brz对甬优12干物质、氮素积累及NSC转运抑制效应大于常优3号。

      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的穗部特征及籽粒灌浆特性
      韦还和,孟天瑶,李超,张洪程,史天宇,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作物学报. 2015, (12):  1858-1869.  doi:10.3724/SP.J.1006.2015.01858
      摘要 ( 774 )   RICH HTML    PDF (429KB) ( 8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为试材, 常规粳稻镇稻18和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为对照,将穗部分成上部一次枝粳籽粒(UP)、上部二次枝粳籽粒(US)、中部一次枝粳籽粒(MP)、中部二次枝粳籽粒(MS)、下部一次枝粳籽粒(LP)、下部二次枝粳籽粒(LS) 6个部分,比较不同类型品种的穗部特征和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 (1)两年中甬优538平均产量为12.5 t hm-2,较中浙优1号和镇稻18分别高17.6%和15.2%;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以甬优538最高。(2)单穗重和着粒密度以甬优538最高; 甬优538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且以上部二次枝粳籽粒和中部二次枝粳籽粒数增加最为明显。(3) 甬优538中,UP与MP、MS与US、LP与LS为同步灌浆,但两两之间为异步灌浆。中浙优1号和镇稻18中,UP、US和MP为同步灌浆,而UP、US、MP与LP、LS为异步灌浆。品种类型间,穗部6个部位米粒终极生长量的平均值以镇稻18最高,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平均值为中浙优1号>镇稻18>甬优538,有效灌浆时间为甬优538>镇稻18>中浙优1号。

      乙矮合剂对不同密度夏玉米花粒期叶片氮素同化与早衰的影响
      卢霖,董志强,董学瑞,焦浏,李光彦,高娇
      作物学报. 2015, (12):  1870-1879.  doi:10.3724/SP.J.1006.2015.01870
      摘要 ( 599 )   RICH HTML    PDF (542KB) ( 1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乙矮合剂调控夏玉米氮素同化和防止后期早衰的生理机制,为建立华北夏玉米区密植高产稳产化学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试验站,以中单909和浚单20为材料,设置乙矮合剂(ECK)和密度梯度处理,研究密度梯度对花后玉米穗位叶氮同化特征和早衰的影响,以及ECK的化学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灌浆期(花后0~40 d),穗位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随密度增加而显著下降;灌浆后期(花后30~40 d),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穗位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在灌浆中后期(花后20~40 d)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降低;两品种产量在7.5万株 hm-2密度达最大值,7.5~10.5万株 hm-2密度群体产量下降,高密群体易发生早衰ECK处理显著提高了各密度群体灌浆中后期(花后20~40 d)穗位叶NR活性、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了高密群体(7.5~10.5万株 hm-2) GOT活性和GPT活性;较高密群体下(7.5~10.5万株 hm-2),中单909和浚单20较各自对照的增产幅度分别为5.59%~6.63%6.73%~8.10%ECK处理提高了高密群体夏玉米穗位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产物含量,保证密植群体氮代谢正常进行,有效防止早衰及提高产量。综上所述,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并结合喷施乙矮合剂可作为华北夏玉米区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

      膜下滴灌水分亏缺下棉花开花后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特性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占东霞,张超,张亚黎,罗宏海,勾玲,张旺锋
      作物学报. 2015, (12):  1880-1887.  doi:10.3724/SP.J.1006.2015.01880
      摘要 ( 654 )   RICH HTML    PDF (455KB) ( 8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北疆棉区主栽品种新陆早33号和新陆早45号,设置常规滴灌量(CI)、轻度水分亏缺滴灌量(SDI)、中度水分亏缺滴灌量(MDI) 3种处理,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滴灌量对棉花叶片和非叶绿色器官叶绿素(Chl)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光合物质累积的影响,明确了水分亏缺下棉株非叶绿色器官光合作用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各滴灌量条件下棉花非叶绿色器官单位面积的PnChl含量下降幅度较叶片小,且随棉花生育进程的变化较小。在棉铃生长发育后期,随滴灌量减少,棉花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对产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度水分亏缺条件下,棉铃(铃壳和苞叶)和茎秆光合作用对铃重的相对贡献率分别增加至16.8%~34.9%7.6%~17.5%。因此,采用膜下滴灌植棉技术时适当控制滴水量,在保证叶片具有较高光合速率的同时,发挥棉花非叶绿色器官的光合抗逆能力,对挖掘滴灌棉花节水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田间条件下棉花叶片缺钾症状及钾含量的时空动态研究
      陈乔,田晓莉,颜为,王宁
      作物学报. 2015, (12):  1888-1898.  doi:10.3724/SP.J.1006.2015.01888
      摘要 ( 776 )   RICH HTML    PDF (3133KB) ( 7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棉花中上部叶片首先出现缺钾症状的生理机制,以中棉所41为供试材料,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缺钾(K)土壤上(速效K含量64.0~70.9 mg kg–1)进行试验,设置对照(不施钾)、低钾(225 kg K2O hm–2)、高钾(375 kg K2O hm–2) 3个钾处理,观察蕾期至花铃后期主茎叶缺K症状的发展动态,并测定了叶片的K+含量。结果表明,棉花叶片缺K症状并不是简单的自下部老叶逐步向上发展,而是从第10节位左右向上推移,并且这种推移呈跳跃式,植株中部某些叶位的叶片一直未出现缺K症状或症状很轻微。棉花这种缺K症状模式与叶片K+含量无必然联系。叶片K+含量基本遵循随叶位上升而增加的规律,符合缺K条件下的一般特征,但这种自下而上增加的幅度及增幅较大的部位在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年份存在差异。大部分叶片的K+含量随叶龄增长呈或快或慢的下降趋势,但在蕾期至盛花期某些幼叶和功能叶的K+含量会出现上升现象,如2013年的第7~第14叶、2014年的第13~第16叶。要揭示棉花缺K症状的生理机制,还需要从不同叶片对K+的敏感性、K+在整株水平的再分配等方面深入研究。

      研究简报
      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周强,袁中伟,张连全,甯顺腙,任勇,陶军,李生荣,刘登才
      作物学报. 2015, (12):  1899-1905.  doi:10.3724/SP.J.1006.2015.01899
      摘要 ( 562 )   RICH HTML    PDF (987KB) ( 1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倍体圆锥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 ssp. turgidum)地方品种矮蓝麦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矮秆基因资源,经鉴定其矮秆特性对外源赤霉酸敏感。2012年配制矮蓝麦与2个高秆圆锥小麦的正反交组合,20122013年在四川绵阳分别种植F1F2代和F2:3家系,对株高的遗传分析表明,矮蓝麦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BSA法构建高秆和矮秆池筛选多态性SSR标记,并对矮蓝麦/青稞麦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将目标基因定位于7AS染色体上,与标记GWM471的遗传距离为2.5 cM。矮蓝麦与矮秆番麦正反交的F1F2群体表现非常相似的株高变异特征,初步推测矮蓝麦的矮秆基因是Rht22;进一步用高通量SNPDArT标记对两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现二者的遗传相似性高达98.7%~99.3%。因此认为,历史上矮蓝麦和矮秆番麦可能是同一品种,是通过人为交流而传播到不同地方。矮蓝麦携带的矮秆基因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遗传背景中降低株高能力中等或较弱,在育种中需要聚合其他矮秆基因而被利用。

      播期对雨养旱地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路海东,薛吉全,郝引川, 张仁和,高杰
      作物学报. 2015, (12):  1906-1914.  doi:10.3724/SP.J.1006.2015.01906
      摘要 ( 795 )   RICH HTML    PDF (509KB) ( 10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陕西渭北旱塬地区玉米播种期干旱缺水造成出苗不全、不整齐,导致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设置6个不同播期,研究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生产、产量形成、水分利用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的生育期明显缩短,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变化范围为2~19 d,生殖生长阶段则相对稳定,变化范围仅为-3~5 d。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同播期处理间的单株干物质生产没有明显差异,但由于受播期调整后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影响,适宜播期的玉米花后雌穗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早播和晚播提高4.0%~23.6%3.9%~24.5%6.6%~14.5%。早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播种期土壤含水量低而造成的出苗差,实际收获穗数不足;晚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殖生长期后移,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减少造成的花后干物质积累减少、千粒重下降。适期播种可以增加田间实际收获穗数,促进雌穗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结合该区生态因素,54日以前适墒播种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避旱播期。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春玉米抗逆避旱高产栽培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