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6-01-12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GmMYB042基因对类黄酮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
      杜海,冉凤,马珊珊,柯蕴倬,孙丽萍,李加纳,唐益雄
      作物学报. 2016, (01):  1-10.  doi:10.3724/SP.J.1006.2016.00001
      摘要 ( 502 )   RICH HTML    PDF (2713KB) ( 1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YB类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之一,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全过程,对植物次生代谢等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对大豆GmMYB042基因的表达特性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该基因C端的保守氨基酸基序(PDLNLELTIS)和锌指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序列删除突变,并将各缺失突变体在烟草中进行了过表达,以验证目的基因及其特殊基序的功能。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GmMYB042基因在大豆的根瘤、根、茎、叶、花、荚果皮和种子中均有表达,且在茎、种子和花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GmMYB042基因在大豆中的表达受PEG、高盐、低温和UV-B辐射的诱导。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GmMYB042基因的过表达使转基因烟草类黄酮代谢途径部分关键酶基因(PALCHSFLS)的表达量明显上升,转基因烟草总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各缺失突变体的转基因烟草类黄酮代谢途径相应酶基因的表达量发生相应的变化,进一步证明目的基因对类黄酮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各缺失突变体的转基因烟草的叶缘有明显的皱褶,说明目的基因可能还参与调控叶的形态建成。

      小麦果聚糖合成酶基因6-SFT-D多态性及其与6-SFT-A2的累加效应
      岳爱琴,李昂,毛新国,昌小平,柳玉平,李润植,景蕊莲
      作物学报. 2016, (01):  11-18.  doi:10.3724/SP.J.1006.2016.00011
      摘要 ( 627 )   RICH HTML    PDF (649KB) ( 1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麦6-SFT是果聚糖合成的关键酶基因。23份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5D基因组材料(DD)为多样性代表群体材料,通过测序分析小麦6-SFT-D基因的序列多态性,根据多态性开发6-SFT-D基因的功能标记,分析由154份六倍体普通小麦构成的自然群体的6-SFT-D基因单倍型(haplotype)与表型性状的关联特性基因累加效应。28份多样性代表群体中,共检测到6-SFT-D基因的4个多态性位点,均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构成36-SFT-D基因单倍型;而在自然群体中只检测到6-SFT-D的两种单倍型。根据6-SFT-D基因2850 bp位点的T/C变异开发等位变异特异PCR标记。关联分析表明,6-SFT-D单倍型分别与灌溉条件下的千粒重和穗长显著关联,单倍型Hap I是提高千粒重的优异等位变异;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同时具有6-SFT-D6-SFT-A2优异等位变异小麦材料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材料,说明6-SFT-D6-SFT-A2优异等位变异对于提高千粒重表现累加效应。

      谷子核心种质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王海岗,贾冠清,智慧,温琪汾,董俊丽,陈凌,王君杰,曹晓宁,刘思辰,王纶,乔治军,刁现民
      作物学报. 2016, (01):  19-30.  doi:10.3724/SP.J.1006.2016.00019
      摘要 ( 967 )   RICH HTML    PDF (829KB) ( 1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遗传种质的多样性评估可以指导深入研究资源和育种中优异互补亲本的选择进而提高优异基因的交流累加和新品种培育的效率。本研究选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份谷子核心种质通过个表型性状的综合鉴定评估遗传多样性和筛选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我国谷子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单穗粒重、穗长、穗粗、株高、茎节数和生育期均表现了丰富的变异谷子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相比农家品种下降明显育种的遗传增益主要体现在株高和穗长的适度减低,以及茎粗、茎节数、穗粗、单穗粒重、单穗重及生育期的适度增加系统聚类分析将谷子资源分成类以来源为东北欧国家的品种为主类以北美和非洲的品种为主类以东亚、南亚的品种为主我国种质可划分为春播型、春夏兼播型和南方型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综合评判表明叶鞘色、刚毛长度、粒色、米色、株高、穗长、茎粗和单穗粒重个性状可作为谷子表型鉴定的主要指标。

      聚合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抗性基因的三系恢复系改良效果的评价
      楼珏,杨文清,李仲惺,罗天宽,谢永楚,郑国楚,岳高红,徐建龙,卢华金
      作物学报. 2016, (01):  31-42.  doi:10.3724/SP.J.1006.2016.00031
      摘要 ( 499 )   RICH HTML    PDF (1957KB) ( 1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和田间鉴定的方法, 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基因Pi-GD-1(t)Pi-GD-2(t)(分别简称G1G2)CBB23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 (简称X)IR65482-7-216-1-2-B(简称IR65482)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8(t) (简称B)导入温恢845、温恢117和温恢1433个中籼恢复系,获得了8个兼抗稻瘟病和褐飞虱聚合系,温恢845-G1-G2-B-4、温恢845-G1-G2-B-5、温恢117-G1-G2-X-B-3、温恢143-G1-G2-B-3、温恢143-G2-X-B-9、温恢143-G2-X-B-10、温恢143-G1-G2-B-11和温恢143-G1-G2-B-37。这些聚合系及其与不育系五丰A的测交种,对稻瘟病和褐飞虱的抗性水平接近或略低于稻瘟病抗性亲本三黄占2号和稻飞虱抗性亲本IR65482。部分改良恢复系如温恢117-G1-G2-X-B-3、温恢143-G2-X-B-9和温恢143-G2-X-B-10及其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改良恢复系及其测交种在正常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与原始恢复系及其测交种相仿或更优,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抗性表达完全,而Pi-GD-1(t)Pi-GD-2(t)Bph18(t)对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的改良效果与恢复系的遗传背景有关。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重复次数和试点数量的设计
      许乃银,金石桥,李健
      作物学报. 2016, (01):  43-50.  doi:10.3724/SP.J.1006.2016.00043
      摘要 ( 617 )   RICH HTML    PDF (346KB) ( 9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作物区域试验重复次数和试点数量设置直接影响试验的遗传力和品种选择效率。本研究以2000—2014年期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国家棉花区试数据为资料,依据各棉区的试验发展现状和试验遗传力随着试点数量的变化分析重复次数和试点数量设置的合理性,提出各棉区试点数量的设置方案。结果表明: (1)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采用3次重复是保证试验效率的充分条件;(2)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国家棉花区试现行的试点数量设置已经可以充分满足试验的遗传力要求,西北内陆棉区的试点数也符合遗传力达到0.75的基本要求;(3)由于棉花区域试验对品种的推荐审定和应用十分重要,试验过程中也可能会因田间管理、自然灾害或其他异常情况导致试验报废,为充分保证试验的可靠性,长江流域棉区可保持当前20个左右的试点数量,遗传力即可达到0.90的水平;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可以分别将试点数量增加到27个和19个左右,遗传力达到0.900.85的水平。该结果为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作物区域试验布局提供参考。

      DTA-6对大豆花荚脱落纤维素酶和GmAC基因表达的调控
      崔洪秋,冯乃杰,孙福东,刘涛,李建英,杜吉到,韩毅强,郑殿峰
      作物学报. 2016, (01):  51-57.  doi:10.3724/SP.J.1006.2016.00051
      摘要 ( 467 )   RICH HTML    PDF (368KB) ( 13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PGRs)可以调控大豆花荚脱落。2012—2013年在大庆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R1期对大豆绥农28(SN28)、垦丰16 (KF16)和合丰50 (HF50)分别叶面喷施DTA-6调节剂,对调控花荚离区脱落纤维素酶(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荚脱落纤维素酶(AC)活性、花荚脱落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TA-6抑制大豆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可达51% (±CK%);大豆荚的AC活性能够在喷药后阶段性地被降低,在不同品种上增加和降低存在差异;能够显著降低花荚脱落率(P<0.05);能够显著增加产量(P<0.05)。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是通过降低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调节AC活性,从而减少植株的花荚脱落率,以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茶树生长素外运载体基因CsPIN3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王博,曹红利,黄玉婷,胡玉荣,钱文俊,郝心愿,王璐,杨亚军,王新超
      作物学报. 2016, (01):  58-69.  doi:10.3724/SP.J.1006.2016.00058
      摘要 ( 520 )   RICH HTML    PDF (5431KB) ( 1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实验室前期茶树冷驯化转录组测序结果中筛选拼接得到1条与其他植物PIN蛋白高度相似的EST序列,采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从茶树中克隆到生长素外运载体基因PIN3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sPIN3 (GenBank登录号为KP896474)CsPIN3全长2654 bp,包含1926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64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sPIN3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70.15 kD,理论等电点为8.42,是一种非分泌性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CsPIN3主要分布于质膜上,在内质网中有少量分布,是典型的膜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sPIN3编码蛋白由两端的疏水区和中间的亲水区构成。疏水区内有多个跨膜螺旋,其N端疏水区有5个跨膜螺旋,C端有4个,与水稻的PIN蛋白结构相似。亲水区存在2个可变结构域,还存在着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以及调控PIN蛋白内吞作用的NPNXY保守内在构型(Inner Motif, IM),如PIN蛋白特有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D/PINOID)磷酸化活性位点——TPRXS(N/S)结构域相似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与杨树、葡萄、柑橘、烟草、番茄、马铃薯、和芝麻等植物的PIN序列相似性在80%以上,与茄科植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在拟南芥PINs蛋白中,AtPIN3与茶树CsPIN3的亲缘关系较近。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 CsPIN3在茶树根、茎、叶、花中均有表达,在花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茎、叶中的表达量略高于根部。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CsPIN3龙井43茶树越冬芽萌发阶段的表达量高于休眠阶段(休眠初期到膨大期之间),在茶芽萌动过程中表达上调的速度明显。推测该基因可能与茶树越冬芽休眠的维持和解除相关。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三种禾谷类作物强、弱势粒淀粉粒形态与粒度分布的比较
      徐云姬,李银银,钱希旸,王志琴,杨建昌
      作物学报. 2016, (01):  70-81. 
      摘要 ( 742 )   RICH HTML    PDF (3286KB) ( 1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水稻品种武运粳24和扬两优6号、小麦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及玉米品种登海11和农乐988为试验材料,分别提取其成熟期强、弱势粒的淀粉粒,观察比较不同作物及其强、弱势粒间淀粉粒形态和淀粉粒数量、体积和表面积分布特性。结果表明,3种禾谷类作物间淀粉粒形态大小差异明显,粒径表现为玉米>小麦>水稻。水稻淀粉粒呈有棱角的无规则状,小麦淀粉粒呈透镜体状或球体状,玉米淀粉粒呈椭球体状、多面体状或圆球体状。水稻和玉米淀粉粒数量、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成单峰、三峰和双峰分布;小麦淀粉粒数量呈单峰分布,体积呈微弱的四峰分布,表面积呈三峰分布。水稻、小麦和玉米淀粉粒按各自粒径不同人为划分为小淀粉粒、中淀粉粒和大淀粉粒,分界线分别为1.5 μm20.0 μm5.0 μm50.0 μm4.0 μm50.0 μm3种作物籽粒淀粉粒的总体积主要决定于中淀粉粒体积。3种作物的强、弱势粒间小淀粉粒粒度分布比例及中淀粉粒所占数量比例没有明显差异,但各作物强势粒的中淀粉粒所占的体积和表面积比例均显著高于弱势粒,大淀粉粒的分布比例低于弱势粒。强、弱势粒的中淀粉粒所占体积比例与其淀粉积累量和粒重的高低变化趋势一致。表明淀粉粒体积是决定粒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弱势粒的中淀粉粒体积或减小大淀粉粒体积可望增加其粒重。

      光温要素对水稻群体茎蘖增长动态影响的分析及模拟
      王萌萌,杨沈斌,江晓东,王应平,陈德,黄维,于庚康,石春林
      作物学报. 2016, (01):  82-92.  doi:10.3724/SP.J.1006.2016.00082
      摘要 ( 541 )   RICH HTML    PDF (636KB) ( 1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水稻茎蘖增长阶段光温要素对茎蘖动态的影响,并验证现有茎蘖动态模拟模型中的光温影响方程,以籼型两系杂交稻陵两优268和两优培九为试验品种,进行了为期2年每年7个播期的大田试验。首先,采用Richards方程对茎蘖观测数据进行拟合,获取茎蘖增长动态的特征参数。然后,分析特征参数与茎蘖增长期内平均光温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以光温组合因子为自变量,分别构建2个品种茎蘖增长速率和分蘖率的光温组合影响方程,将获取的方程替换水稻群体茎蘖动态模拟模型中的光温影响方程。最后,验证和比较替换前后模型的模拟结果及与实测茎蘖动态的误差。结果显示,受光温要素的共同作用,平均茎蘖增长速率和最大茎蘖密度均与光温要素显著正相关,表明光温要素不仅影响茎蘖增长速率,也影响实际最大群体茎蘖密度,这在构建的光温组合影响方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反映。较现有模型,替换后模型在茎蘖增长动态上的模拟误差总体减小,模拟的茎蘖增长速率和最大茎蘖密度与实际吻合较好,但在部分验证数据上仍存在较大误差。然而,本文提出的验证和改进光温影响方程的方法,对了解光温影响机制和完善群体茎蘖动态模拟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刘星贝,汪灿,胡丹,杨浩,佘恒志,阮仁武,吴东倩,易泽林
      作物学报. 2016, (01):  93-103.  doi:10.3724/SP.J.1006.2016.00093
      摘要 ( 399 )   RICH HTML    PDF (649KB) ( 8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抗倒伏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材料,设置0100200300 mg kg1烯效唑干拌种处理,研究倒伏习性、产量、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探讨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烯效唑干拌种浓度的增加,产量、茎秆抗折力、第2节间粗、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先增加后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第2节间长先降低后增加。当烯效唑干拌种浓度为200 mg kg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风险,增加产量。

      不同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抗性的影响
      苌建峰,张海红,李鸿萍,董鹏飞,李潮海
      作物学报. 2016, (01):  104-112.  doi:10.3724/SP.J.1006.2016.00104
      摘要 ( 809 )   RICH HTML    PDF (240KB) ( 1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行距配置方式对冠层微气象因子及群体抗逆性的影响,明确夏玉米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在方城和辉县设置大田试验,以3个不同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中秆品种郑单958、高秆品种先玉335和矮秆品种512-4),设置2个种植密度(60 000株 hm-2和75 000株 hm-2),研究了5种行距配置方式(50 cm、60 cm、70 cm、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下冠层结构和群体抗逆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株高类型杂交种在相同密度下,随行距扩大,株型变得松散,穗部叶片叶向值减小,并偏离种植行,向种植行垂直方向发展,冠层温湿度降低,群体抗逆性增强,但冠层光照截获率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对比发现,不同品种和密度下,60 cm等行距能够较好地协调冠层微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叶片分布适宜,冠层温湿度和光能分布合理,显著提高了中下部的光能截获率,病虫害和倒伏的发生率较低,获得最高产量的频率最高,且适宜机械化田间作业,建议作为适宜黄淮海地区推广的种植方式。

      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紫甘薯品种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吴春红,刘庆,孔凡美,李欢,史衍玺
      作物学报. 2016, (01):  113-122.  doi:10.3724/SP.J.1006.2016.00113
      摘要 ( 728 )   RICH HTML    PDF (242KB) ( 10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紫甘薯品种浙紫1号、宁紫2号和紫菁2号,设置3个施氮处理,即0 (N0)75 (N1)150 (N2) kg hm–2纯氮,于2013—20142个生长季在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块根产量、干物质累积速率、氮素累积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浙紫1号和紫菁2号的薯块产量,其中,浙紫1号的N1N2处理分别较N0处理降低12.64%13.32%,紫菁2号分别降低3.94%29.06%;宁紫2N1处理产量略高于N0处理,两年分别较N0处理提高8.5%3.4%,而N2处理块根产量显著低于N0处理。茎蔓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逐渐降低。第1N1N2处理的茎蔓干物质累积量分别较N0处理提高2.7%~20%12.3%~36.4%,第2年分别提高12.6%~51.9%28.7%~85.5%。相关分析表明,块根产量与氮素效率各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茎蔓生物量与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及氮肥利用效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 = –0.615**, –0.704**, –0.663**)。肥沃土壤上施用氮肥会造成浙紫1号和紫菁2号的茎蔓旺长,光合产物向薯块转运比例降低,导致源库比例不协调,块根产量下降。宁紫2号对氮肥的需求相对较高,施用氮肥75 kg hm–2时鲜薯产量提高,而施氮量过高时薯块产量降低。因此,紫甘薯在含氮量较高的肥沃土壤上种植时,对氮肥的需求量较低,茎蔓和薯块的协调生长是提高块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保障。

      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光明麦1号氮肥表观利用率的调控
      徐晖,崔怀洋,张伟,丁锦峰,李春燕,郭文善,朱新开
      作物学报. 2016, (01):  123-130.  doi:10.3724/SP.J.1006.2016.00123
      摘要 ( 577 )   RICH HTML    PDF (643KB) ( 1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以光明麦1号为试验品种,利用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稻茬小麦的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NUR)受播期、密度、施氮量组合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对小麦NUR效应表现为氮肥>播期>密度。在试验条件下,实现高产和高NUR目标,三因素有多种组合模式,其中播期1028日至112+密度160~180 hm–2+施氮量200 kg hm–2的组合,其产量为6800~7200 kg hm–2NUR大于42.0% (最大值为44.8%),可靠度达到95%; 播期1021日至27+密度120~150 hm–2+施氮量190~225 kg hm–2组合,其产量为6200~7000 kg hm–2NUR41.0%以上;播期113日至11+密度210~240 hm–2+施氮量190~210 kg hm–2组合,其产量为5900~7250 kg hm–2NUR39.0%以上。

      结薯数差异显著的甘薯品种生长前期根系特性及根叶糖组分比较
      王翠娟,史春余,刘娜,刘双荣,余新地
      作物学报. 2016, (01):  131-140.  doi:10.3724/SP.J.1006.2016.00131
      摘要 ( 570 )   RICH HTML    PDF (413KB) ( 10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结薯数差异显著的甘薯品种商薯19和济徐23,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在大田和盆栽条件下调查生长前期根系生长发育情况,测定根叶糖组分,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单株有效薯块数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济徐23相比较,商薯19发根缓苗迅速,整个生长前期均较为侧重吸收根系建成,且秧苗栽后15 d30 d地上部和整个根系生物量比值(T/TR)相似;而济徐23较早完成不定根的发生(秧苗栽后15 d)和不定根向块根的分化建成(秧苗栽后30 d),封垄期(秧苗栽后45 d)具有较小的地上部和块根生物量比值(T/SR)2个品种在生长前期根叶中蔗糖、己糖代谢和贮藏糖类多聚物的形成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商薯19整个生长前期比济徐23的根系蔗糖/己糖比率显著低,在块根分化建成过程中根叶间具有较高的蔗糖浓度梯度,且根系中存在2种低果聚糖(蔗果三糖和蔗果四糖),秧苗栽后3045 d叶片淀粉含量显著低;而济徐23在块根分化建成过程中根系仅有蔗果四糖,且与商薯19比,封垄期根系蔗糖/可溶性总糖比率相似而根系蔗糖/淀粉比率显著低。2013年和2014年的大田试验均表明,封垄期商薯19具有显著多的单株有效薯块数和显著高的单株有效薯块鲜重(F=10.71P=0.0170F=13.97P=0.0212),而收获时商薯19具有显著多的单株有效薯块数和显著高的块根产量(F=353.89P<0.0001F=88.94P<0.0001),济徐23具有显著高的平均单薯鲜重(F=10.32P=0.0124)

      研究简报
      一种新的符合度算法及其应用
      张慧,顾世梁,李韬
      作物学报. 2016, (01):  141-148.  doi:10.3724/SP.J.1006.2016.00141
      摘要 ( 530 )   RICH HTML    PDF (1280KB) ( 10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总结分析了几种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反映观察值与理论值之间相似性的新算法——符合度。该算法就评价信息个体(观察值)与标准值(期望值)的马氏距离, 再由马氏距离转化为评价对象与标准的接近程度, 即符合度(r)。首先进行指标数(p)、相似度(r)与马氏距离(d)的模拟试验, 再通过曲面拟合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大量抽样试验, 验证符合度的次数分布与原先设定的符合度的良好对应关系, 说明模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小麦RVA性状指标, 利用该算法分析扬麦系统若干品种之间的接近程度, 并评价多变数复杂效应回归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符合度算法不需要数据标准化处理, 直接利用原始数据, 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降低了因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不同而引起的评价结果差异, 同时由于不需要赋权, 排除了主观性的影响, 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对冬前积温变化的响应
      吕丽华,梁双波,张丽华,贾秀领,董志强,姚艳荣
      作物学报. 2016, (01):  149-156.  doi:10.3724/SP.J.1006.2016.00149
      摘要 ( 752 )   RICH HTML    PDF (410KB) ( 1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确定河北省中部地区小麦品种适播期,筛选耐迟播品种,2011年秋至2014年夏在河北藁城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当地12个主栽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冬前积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对播期响应差异明显,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迟播敏感型。迟钝型品种对播期不敏感,适播期长,冬前≥0℃积温范围为324~560℃,迟播后穗数和产量稳定;中间型品种适播期较长,积温范围为362~566℃,迟播后粒数增加,穗数和产量降低;迟播敏感型品种对播期敏感,适播期较短,积温大于511℃,不宜晚播,晚播后穗数和产量明显下降。在试验地区,推荐小麦适播期为迟钝型品种10月7日至22日、中间型品种10月7日至19日、敏感型品种10月5日至10日。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