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32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6-03-12
    • 研究论文
      利用辐射度模型模拟玉米冠层辐射分布
      谢东辉;孙睿;朱启疆;王锦地;吴门新;覃文汉
      作物学报. 2006, (03):  317-323. 
      摘要 ( 1909 )   PDF (588KB) ( 12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遥感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地面目标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BRDF)的研究不断深入,计算机模拟模型因其对植被结构的细致描述并能更真实模拟光线与植被冠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本文以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生态系统试验站测量的夏玉米为例,在对玉米三维结构进行实地测量的基础上,利用扩展的L系统对生长期的玉米进行建模,进而应用基于真实结构场景的辐射度模型(RGM)计算了玉米场景的二向性反射率因子(BRF),对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辐射度模型用于植被冠层光辐射分布模拟是行之有效的,可以为波谱库提供可靠的多角度数据,并为进一步冠层辐射分布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利用大豆核心种质部分样本鉴定28K和30K过敏蛋白缺失材料
      张跃强;关荣霞;刘章雄;常汝镇;姚源松;邱丽娟
      作物学报. 2006, (03):  324-329. 
      摘要 ( 2160 )   PDF (1049KB) ( 11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豆核心种质是筛选优异基因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研究以栽培大豆(G. max)核心种质经聚类随机选择样本为主,以栽培大豆保留种质和野生大豆(G. soja)为对照,利用小鼠单克隆抗体Gly m Bd 30K(F5) 和Gly m Bd 28K(C5)分别检测大豆的30K和28K过敏蛋白抗原,目的是发掘过敏蛋白缺失的品种资源,明确其分布规律和特点,检测大豆核心种质的代表性,为资源和育种研究提供参考。鉴定结果表明,在参试的60份野生大豆和421份栽培大豆中没有发现30K过敏蛋白缺失的种质,但28K过敏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3.3%和37.8%。栽培大豆核心种质28K过敏蛋白缺失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栽培大豆保留种质总体规律基本相同,在3个生态区的缺失比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核心种质在28K过敏蛋白缺失这个性状上具有代表性。SSR标记分析发现,在缺失过敏蛋白的种质中,80%相似系数在0.44以下,表明这些种质遗传基础较为广泛,可充分利用类群内或类群间差异较大的材料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培育缺失28K过敏蛋白优质品种。

      结实期水分亏缺对反义Wx基因转化系水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淀粉累积的影响
      蔡一霞;王维;张祖建;朱庆森;杨建昌
      作物学报. 2006, (03):  330-338. 
      摘要 ( 1874 )   PDF (554KB) ( 9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反义Wx基因转化系水稻及其受体亲本武运粳7号(9522)为材料,研究了结实期水层灌溉和水分亏缺条件下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淀粉及直支链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以水层灌溉为对照,结实初期(花后5~10 d)的水分亏缺利于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ase)和颗粒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的提高,但随着水分亏缺时间的延长,到灌浆后期两种酶活性降低的速度要快于对照。水分亏缺显著降低了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的峰值。Q酶活性于水分胁迫下显著受到抑制,花后20 d到成熟期酶活性降低的幅度较大。而两类去分支酶(异淀粉酶和普鲁兰酶)于水分亏缺下活性显著升高,在灌浆后期花后25~30 d普鲁兰酶仍保持着较高的活性。与水层灌溉相比,水分亏缺下籽粒中总淀粉的积累和支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GBSS最大活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关系最为密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1**),SSS、Q酶和DBE最大酶活性分别与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不显著相关性。由此推测土壤水分对支链淀粉合成和积累的影响并不是由某一种酶调节的,而是由SSS、Q酶和DBE以及其他一些酶共同催化完成的。

      磷对小麦旗叶氮代谢有关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王旭东;于振文;石玉;王小燕
      作物学报. 2006, (03):  339-344. 
      摘要 ( 1824 )   PDF (485KB) ( 10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中筋品种鲁麦22和强筋品种济南17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P0,不施磷;P1,每公顷施P2O5 105 kg;P2,每公顷施P2O5 210 kg)对小麦旗叶氮代谢有关酶活性、籽粒蛋白质积累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提高了灌浆前期和中期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以及灌浆中期旗叶内肽酶(EP)的活性,其中对济南17的促进作用大于鲁麦22,而同一品种的P1和P2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磷亦提高了开花后14 d之前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7 d之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P0相比,P1有利于旗叶灌浆前期游离氨基酸的积累以及灌浆期间向籽粒的再分配,而过高的磷素水平(P2)对于灌浆后期旗叶游离氨基酸向籽粒再分配的影响较小;磷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积累的促进作用在灌浆前期较大,后期较小,表现为前期施磷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P0,随着灌浆进程,差异逐渐缩小,最终2个品种P1处理成熟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不同磷素水平对2个小麦品种蛋白质组分的影响不一,对于2个小麦品种籽粒中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之和P1与P0无显著差异,而P1水平下籽粒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显著在鲁麦22中提高,在济南17中提高幅度较小,说明P1水平对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意义不大,但能够改善其加工品质;P2水平下,济南17的加工品质有变劣的趋势。磷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影响的复杂性要求在生产中,应针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制定不同的优化栽培措施。

      施氮对墨西哥玉米植株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王永军;王空军;董树亭;胡昌浩;张吉旺;刘鹏
      作物学报. 2006, (03):  345-350. 
      摘要 ( 2399 )   PDF (463KB) ( 1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微区试验研究了2个施氮水平(中氮,300 kg/hm2;高氮,600 kg/hm2)下2种施肥方式(一次基施和平均3次分施)对墨西哥玉米(Euchlaena mexicana)植株硝态氮(NO3--N)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墨西哥玉米叶片中NO3--N含量以新生叶较高,全展叶较低,老叶居中;茎鞘和根系的NO3--N含量在不同收获期表现为第一收获期低于叶片,第二期仅比新生叶低,第三期则高于叶片。随着收获次数增加,NO3--N含量在叶片中呈降低趋势,在茎鞘和根系中先降后升。高氮水平和分次施肥是造成同一类型叶片NO3--N累积的主要原因;高氮分次施肥处理(N2-3)第二期收获的新生叶NO3--N含量最高,为92.66 μg/g,这一数值尚未达动物摄食的潜在致毒剂量。氮素用量增加,其生产效率降低,但高氮(600 kg/hm2)一次性基施处理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较高的氮肥用量一次性基施能够实现墨西哥玉米的高产且不会影响其产品安全性。

      甘蓝型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ArAnCcCn)的细胞学和育性研究
      栗茂腾;王芳;张椿雨;孟金陵
      作物学报. 2006, (03):  351-357. 
      摘要 ( 1900 )   PDF (730KB) ( 11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型甘蓝型油菜(ArArCcCc)与自然甘蓝型油菜品种湘油15(AnAnCnCn)杂交,人工配制了ArAnCcCn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亚基因组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基本正常,中期I大多以19个二价体的构型存在,但偶尔也有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等异常情况出现。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和后期Ⅱ,绝大多数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和姊妹染色单体正常分离,仅在很小比例的花粉母细胞中观察到落后染色体。不同亚基因组间杂种的减数分裂正常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Ar和An基因组之间的遗传分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产量分析表明亚基因组间杂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潜势,并且亚基因组间杂种的种子产量和正常花粉母细胞所占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小麦叶片氮含量与冠层反射光谱指数的定量关系
      李映雪;朱艳;田永超;姚霞;秦晓东;曹卫星
      作物学报. 2006, (03):  358-362. 
      摘要 ( 1898 )   PDF (455KB) ( 11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3种蛋白质类型的小麦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3年田间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小麦叶片氮含量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不同试验中拔节后叶片氮含量均随施氮水平呈上升趋势,同时冠层光谱反射率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低、中、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品种,叶片氮含量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1 220, 710)和红边位置均有密切的定量关系,决定系数在0.80左右。对于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均可利用统一的回归方程描述其叶片氮含量随反射光谱参数的变化,对于低蛋白类型品种,采用单独的回归系数即可提高叶片氮含量估测的准确性。本研究确立的小麦叶片氮含量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可用于不同的小麦品种、生育时期和施氮水平,为小麦氮素营养的监测诊断与精确施肥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

      青贮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
      高聚林;王志刚;孙继颖;崔彩;张永平 ;刘克礼
      作物学报. 2006, (03):  363-368. 
      摘要 ( 2037 )   PDF (479KB) ( 11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粮用玉米、粮饲兼用玉米和青贮专用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植株氮、磷、钾营养的含量、吸收、积累及平衡吸收关系。结果表明,青贮品种植株氮、磷含量变化与粮用品种不同,其全生育期含氮量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出苗后55 d,含磷量较平稳,含钾量呈降低趋势。青贮玉米需氮、磷、钾量比粮用和粮饲兼用玉米高,且更应重视钾肥的投入。青贮玉米适宜的N︰P2O5︰K2O=2.74±0.14︰1︰5.94±0.82,每生产100 kg干物质所需要的氮、磷、钾量分别为(0.57±0.05) kg、(0.26±0.03) kg和(1.58±0.12) kg。

      洋葱63A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绒毡层的提早衰退有关
      李园园;杨清;严继勇;陈敏
      作物学报. 2006, (03):  369-372. 
      摘要 ( 1759 )   PDF (950KB) ( 9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机理的细胞学研究在许多作物上已有报道,如拟南芥、大豆、水稻、小麦等,但在国内至今未见关于洋葱的此类报道。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洋葱不育系63A和保持系63B进行花药发育过程中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不育花药花粉母细胞时期,花粉母细胞发育正常,花粉囊形状不规则,绒毡层发育迟缓。四分体时期,四分体形成正常,中层严重退化,绒毡层与药室壁完全脱离,细胞质浓缩、空泡化。利用DNA梯度技术发现不育系绒毡层细胞提早发生程序性死亡。小孢子发育时期,小孢子细胞质发生浓缩、降解,绒毡层完全解体。推测不育系小孢子败育与中层、绒毡层提前衰退有关。

      部分烟草种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ISSR标记分析
      祁建民;王涛;陈顺辉;周东新;方平平;陶爱芬;梁景霞;吴为人
      作物学报. 2006, (03):  373-378. 
      摘要 ( 2087 )   PDF (982KB) ( 11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烟草遗传资源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研究,是烟草遗传育种与起源演化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首次应用ISSR标记,对烟草属(Nicotiana)4个种30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7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6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对30个样品DNA共扩增出309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9.31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PPB)达93.20%。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26~0.96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系统聚类结果显示,N. glutinosaN. suaveolensN. gossei 3个野生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相似系数在0.29~0.52之间;27份栽培品种种内遗传相似性相对较高,在0.54~0.96之间,显示出栽培种内的遗传基础相对比较狭窄,但其中白肋21、台烟7号与其他供试材料有较大的遗传差异。ISSR聚类分析表明,当L1取值为D = 0.475时,可将3个野生种与27份烟草栽培品种明显区分开,反映出种间的遗传差异;当L2取值为D = 0.776时,可将30份材料分为2个大类、3个小类和6个独立的个类,较好地揭示了烟草属种间或栽培种品种类型间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可为烟草遗传育种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杂交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还表明ISSR标记比RAPD标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或克隆研究中,可优先使用ISSR标记。

      江淮稻区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主要农艺和品质特性的比较分析
      徐大勇;杜永;方兆伟;潘启民;杨建昌;朱庆森
      作物学报. 2006, (03):  379-384. 
      摘要 ( 1955 )   PDF (453KB) ( 11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着粒密度,对江淮稻区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和新近育成的36个粳稻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可分成半密穗型(Ⅰ)、偏密穗型(Ⅱ)和密穗型(Ⅲ)三类。随着水稻品种由散穗型向半密穗型、偏密穗型和密穗型的演变,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形态性状和部分生理、生化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量、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增加,而穗数/m2、千粒重和结实率呈下降趋势;株高增加,上部三张叶片变长、变宽,生物日产量增高;穗部一、二次枝梗数增多,着粒密度变大;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片、茎秆的含氮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增高;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粒率降低、胶稠度变硬、蛋白质含量呈上升的趋势。

      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的QTL分析
      张红伟;刘亚娟;郭晓琳;张峰;李建生;谭振波;陈刚
      作物学报. 2006, (03):  385-389. 
      摘要 ( 1781 )   PDF (440KB) ( 9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组配的239个RIL群体,构建了101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 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5.6 cM。以玉米幼胚为外植体、改良N6为基本培养基,对亲本及RIL群体的组培性状进行了评价。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第2、3、5、6、8和9染色体上定位了控制出愈率、Ⅱ型愈伤组织诱导率、绿点及绿苗分化率的8个QTL,并对其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其基因加性效应能解释相应性状表型方差的4.78%~14.02%。

      中国芸芥形态特征特性及类型研究
      孙万仓;官春云;孟亚雄;刘自刚;张涛;张金文;陈社员;范惠玲;王保成;邵登魁;武军艳;燕尼;朱惠霞
      作物学报. 2006, (03):  390-396. 
      摘要 ( 1931 )   PDF (1046KB) ( 10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不同生态地区的代表性芸芥材料研究表明,我国芸芥形态特征差异明显,可分为全缘叶芸芥(如和田芸芥)与羽状裂叶芸芥2大类型。和田芸芥的植物学形态特征特殊,茎直立,茎杆光滑、无刺毛;基生叶和茎生叶均为完整叶,披针形,叶缘波状,叶脉脉序羽状,茎生叶略小,不抱茎,花蕾顶部光滑或被少量刺毛;花为乳黄色,花瓣上部开展,下部具长爪,具绿色脉纹;角果表面光滑,无毛,平生,紧贴于果轴,四棱状,先端具扁平的剑形喙;果梗粗,略长,种子卵形,灰色,千粒重3 g左右。RAPD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和田芸芥与其他材料的遗传距离最大,具有其特征带,聚类分析中,独自成为一类。和田芸芥生育期与其他芸芥相近,无生殖隔离现象。由此推断,和田芸芥可能是我国芸芥种内的一个新类型,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水稻小穗簇生性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其近等性评价
      张毅;李云峰;谢戎;杨正林;钟秉强;沈福成;谭自俊;何光华
      作物学报. 2006, (03):  397-401. 
      摘要 ( 1955 )   PDF (1006KB) ( 11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育种中间材料Z1820突变产生的小穗簇生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和对该基因进行定位克隆,我们用恢复系泸恢17(LH17)和N45作母本,Z1820作父本杂交,并用上述恢复系作轮回亲本,连续回交并自交,获得了簇生性近等基因系Cl-LH17和Cl-N45。用形态相似法和SSR标记对获得的两对近等基因系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LH17和Cl-LH17在株高、穗长上有显著差异,在所考查的其他性状上差异不显著;N45和Cl-N45仅在穗长上有显著差异。(2)在所选用的120对SSR引物中,对LH17和Cl-LH17,只有第6染色体的两个引物(RM7434、RM5957)揭示了多态性,而对N45和Cl-N45则有位于3条染色体上的4个引物能揭示多态性。综合形态和SSR标记分析说明,LH17和Cl-LH17是一对近等性理想的簇生性近等基因系,有利于该簇生基因的进一步研究;Z1820的簇生基因能使穗长、株高负增长,对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等重要性状无显著影响。(3)簇生性在N45的遗传背景中的表现强于在LH17的遗传背景中的表现。

      苗床落谷密度、施肥量和秧龄对机插稻苗质及大田产量的影响
      沈建辉;邵文娟;张祖建;景启坚;杨建昌;陈文林;朱庆森
      作物学报. 2006, (03):  402-409. 
      摘要 ( 2039 )   PDF (577KB) ( 10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材料,塑料软盘育秧,进行落谷密度和施肥量二因素试验,并将各处理秧苗分3期插入大田,实收产量,测定其构成。主要结果如下:(1)3试验因素对苗质和产量的影响为秧龄>施肥量>落谷密度。(2)秧龄由16 d延至21 d,即使较密的落谷密度、少量施肥(处理编码M1、M2)或较稀的落谷密度、多量施肥(编码X3),均表现减产趋势,故适龄早栽至关重要。(3)秧龄21 d秧苗的发根力和茎鞘淀粉含量等指标均优于秧龄16 d的(差异显著),但因大田苗数和穗数减少,稻谷产量显著下降。可见机插秧的壮苗指标因秧龄而异。(4)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效应的通径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1.1112),每穗粒数次之(通径系数为0.6517)。说明机插稻以争穗数为第一要务。

      灌水次数对杂种小麦冀矮1/C6-38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张永丽;肖凯;李雁鸣
      作物学报. 2006, (03):  410-414. 
      摘要 ( 1868 )   PDF (332KB) ( 9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田中研究了灌2水(底水+冬水)、3水(底水+冬水+拔节水)和4水(底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3种灌水处理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增多,杂种及其亲本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r)、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升高,光合功能持续期(RSP和PAD)延长,叶源量(LSC)增加,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杂种旗叶的Pn、Chl、Pr、gs gm对灌水次数的反应较亲本敏感。上述性状的离中优势(Hm)也随灌水次数的增多而增大。

      不同供肥条件下水分分配对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亚军;李生秀;田霄鸿;李世清;王朝辉;杜建军
      作物学报. 2006, (03):  415-422. 
      摘要 ( 1908 )   PDF (608KB) ( 11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肥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水分状况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生育期的土壤干旱胁迫均会导致玉米减产,肥料供应充足时减产幅度较小;干旱胁迫越严重,肥料的这一作用越显著。无论正常供肥还是低肥,玉米对抽雄期土壤水分最敏感,防止这一时期干旱胁迫对保证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拔节期是旱地玉米有限灌溉的另一个关键时期,水分的增产潜力很大,低肥时增加拔节期土壤水分供应效果更显著。玉米苗期并不耐旱,尤其是低肥时苗期干旱显著影响玉米的籽粒产量。在相对含水量45%~90%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与肥料供应和生育期有关。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土壤水分条件与肥料供应密切相关,与正常供肥相比,低肥时所需土壤含水量较低。玉米增产的肥效大于水效,产量随肥料投入的增加显著提高,水分胁迫条件下增加肥料供应同样具有增产作用。肥料供应不足时水分的增产作用会受到限制。在现有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肥料供应水平是旱地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

      灌浆期高温对两种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赵辉;戴廷波;荆奇;姜东;曹卫星;陆玮;田孝威
      作物学报. 2006, (03):  423-429. 
      摘要 ( 1838 )   PDF (518KB) ( 10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徐州26(高蛋白含量)和扬麦9号(低蛋白含量)2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小麦花后高温条件,研究了灌浆期高温对籽粒淀粉积累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适温处理(20℃)相比,高温(28℃)显著降低了籽粒中总淀粉及支链淀粉的含量,而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较小,导致支/直链淀粉的比例显著降低。高温提高了灌浆初期小麦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但明显降低了灌浆后期SS、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品种间相比,灌浆初期高温处理提高了扬麦9号籽粒GBSS活性,但显著降低了徐州26籽粒SSS活性,说明高温抑制2种类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酶学机制不同。此外,不同昼夜温差处理(8℃和12℃)间比较发现,高温下两品种籽粒淀粉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适温下两品种淀粉含量以温差较大的处理含量较高。灌浆中后期,高温下SS活性随温差增大而升高,SSS和GBSS则以温差小的处理较高;适温下3种关键酶活性均以温差大的处理为高。总之,灌浆期温度较温差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大。

      基于碳氮代谢的水稻氮含量及碳氮比光谱估测
      薛利红;杨林章;范小晖
      作物学报. 2006, (03):  430-435. 
      摘要 ( 2038 )   PDF (535KB) ( 13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氮代谢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因此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的无损快速估测对植物的生长调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水稻7个不同氮肥水平下的碳氮代谢特征及其与冠层反射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株碳氮含量及碳氮比与大多数比值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及差值植被指数关系密切,比值植被指数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表现一致,差值植被指数略有不同,其中碳氮比的相关性与氮含量类似。氮含量与510 nm和460 nm构成的比值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关系最佳,不受生育期的影响,可用统一的方程来预测;碳氮比则需分阶段建模较好,生育后期(抽穗期和灌浆盛期)以ND(1650,710)最好。经其它独立数据的验证表明,模型对氮含量的估测精度在叶片水平上为80.51%,在植株水平上为76.36%,预测的RMSE分别为0.20和0.26,叶片和植株碳氮比的估测精度分别为81.09%和70.70%,预测的RMSE分别为1.64和3.95。表明通过植被指数的计算可以定量地评估水稻氮含量及碳氮比。

      硫肥对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朱云集;谢迎新;郭天财;马冬云;戴廷波;曹卫星
      作物学报. 2006, (03):  436-441. 
      摘要 ( 1907 )   PDF (475KB) ( 10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田土壤有效硫含量15.8 mg.kg-1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硫肥处理对冬小麦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豫麦66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 kg.hm-2纯硫基施或基施与拔节期追施各50%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群体光合速率(CAP)、旗叶蒸腾速率(Tr),同时提高了叶片叶绿素(Chl)含量,尤其显著地提高了旗叶净光合速率(Pn),延缓了灌浆后期Pn的下降。施硫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以60 kg.hm-2纯硫分基施与拔节期追施各50%处理效果最好。两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对不同硫肥处理的反应表现出差异,施硫对豫麦66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豫麦49。纯硫120 kg.hm-2处理的光合特性指标和产量低于其他硫肥处理。据此,作者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合理施用硫肥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建议。

      棉纤维品质指标形成的动态模拟
      马富裕;朱艳;曹卫星;杨建荣;郑重;程海涛;慕彩芸
      作物学报. 2006, (03):  442-448. 
      摘要 ( 1814 )   PDF (522KB) ( 9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棉纤维品质形成的准确模拟对构建棉花生长模拟系统及优质高产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棉铃发育的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采用生理发育时间作为定量发育进程的尺度,通过量化品种效应及水分、日均温和日温差等生态因子对棉纤维品质指标形成的影响,构建了预测棉纤维伸长、比强度增加和纤维素积累的模拟模型。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日均温和日温差条件以及不同水分处理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纤维素含量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1.15 mm,1.03 cN·tex-1和4.3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的SCAR标记及初步定位
      刘斌美;吴跃进;童继平;吴敬德;余增亮;张瑛;程灿
      作物学报. 2006, (03):  449-454. 
      摘要 ( 1874 )   PDF (1936KB) ( 11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粳稻品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的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Y98148是一对株高近等基因系。将已经获得的3个与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分别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3对特异性PCR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S1041525、S1076549和S1272403转化成更稳定的SCAR标记SCS1041498、SCS1076510和SCS1272388。通过Y98148×Y98149的F2代分离群体的分析,这3个SCAR标记与显性半矮秆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6 cM、7.5 cM和16.3 cM, 且位于基因的同一侧。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标记S1272403为单拷贝,其核苷酸序列与水稻第7染色体上两个BAC克隆B1249D05(AP006451)和OJ1212-C12(AP005604)同源性为99%,B1249D05与OJ1212-C12有23 kb的重叠区域,标记S1272403位于这个重叠区域,据此初步将显性半矮秆基因定位,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综述
      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万建民
      作物学报. 2006, (03):  455-462. 
      摘要 ( 2118 )   PDF (772KB) ( 15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多抗、抗逆和高产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多数育种工作仍然建立在表型选择和育种家的经验之上,育种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生物信息数据库积累的数据量极其庞大,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整合技术,可资育种工作者利用的信息却非常有限。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将在多层次水平上研究植物体所有成分的网络互作行为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反应的动力学行为;继而使用各种“组学”数据,在计算机平台上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对外界反应行为进行预测;然后根据具体育种目标,构建品种设计的蓝图;最终结合育种实践培育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设计育种的核心是建立以分子设计为目标的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通过各种技术的集成与整合,对生物体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在实验室对育种程序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提出最佳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策略,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的转化,以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

      研究简报
      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
      李少昆;王克如;冯聚凯;谢瑞芝;高世菊
      作物学报. 2006, (03):  463-465. 
      摘要 ( 2083 )   PDF (333KB) ( 11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出苗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纳为播种过浅、播种过深、秸秆或根茬物理阻碍、种子霉烂及土壤水分不足或干湿不均等5方面。影响出苗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翻耕方式下(对照)依次是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浅、根茬阻碍;在秸秆粉碎还田后翻耕播种方式下为土壤水分不足、秸秆阻碍、播种过浅;在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方式下为秸秆阻碍、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浅;在秸秆粉碎还田直播方式下为秸秆阻碍、播种过深、种子霉烂、播种过浅、土壤水分不足;在秸秆立秆直播方式下为秸秆阻碍、种子霉烂、播种过浅、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深。在后两2种种植方式下秸秆还田量与小麦出苗率可分别用y =402.67x-0.7192和 y =509.4x-1.0597表示。

      烯效唑对不同种植密度小麦后期氮素分配及籽粒蛋白质的影响
      韩惠芳; 杨文钰;李增嘉;关华
      作物学报. 2006, (03):  466-468. 
      摘要 ( 1939 )   PDF (256KB) ( 9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烯效唑(S-3307)干拌种浓度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叶、茎和穗中氮含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叶、茎和穗中的含氮量,且对主茎的影响大于分蘖,随其拌种浓度的增加,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加大。烯效唑改善了籽粒中蛋白质的组分,对清蛋白、球蛋白的含量及其和均以20 mg/kg拌种处理效果最好,随其拌种浓度的升高,对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及其和的影响越明显。烯效唑通过对氮源的调控而对蛋白质进行了调控。

      水稻籼粳杂种IR36/Kamairazu花粉育性的遗传
      吕川根; 高艳红; 宗寿余; 邹江石
      作物学报. 2006, (03):  469-471. 
      摘要 ( 1866 )   PDF (278KB) ( 8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检测了47个水稻籼粳杂种F1的花粉育性,平均值为(79.9±31.2)%,其中68%组合的花粉育性低于90%。研究了代表性组合IR36/Kamairazu不同世代的花粉育性,F1的花粉育性为79.5%,其衍生的63个F2单株的平均花粉育性为(91.0±15.7)%。花粉育性高达98.3%的F2单株A4-3衍生的81个F3单株的平均花粉育性为(95.9±11.1)%,而育性为61%的A4-6衍生的51个F3单株的平均花粉育性仅为(74.3±35.2)%。在A4-3衍生的F3中选用2个花粉育性分别为99.2%和99.5%的单株,其衍生的F4群体的平均花粉育性分别为(93.0±7.4)%和(94.9±3.5)%,而2个花粉育性均为69.2%的单株衍生的F4群体的平均花粉育性则分别为(88.5±22.1)%和(89.8±6.7)%。IR36/Kamairazu的花粉育性受多基因控制,符合多基因座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在F2、F3和F4群体中,平均育性水平较高的群体,单株花粉育性与小穗受精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在平均育性水平较低的群体中,花粉育性与小穗受精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水稻宜恢1577的籼粳特性鉴别和产量配合力分析
      包灵丰;林纲;赵德明;李云武;曾健;贺兵
      作物学报. 2006, (03):  472-474. 
      摘要 ( 1936 )   PDF (266KB) ( 9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程侃声先生提出的形态指数法,对宜恢1577从稃毛、酚反应、第1~2穗节间的长度、抽穗时壳色、叶毛和粒形六个性状进行了鉴别,确定了宜恢1577是偏粳型水稻材料;用4个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组成4×6不完全双列杂交作配合力分析,结果宜恢1577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0.226,明恢63为-0.113,认为宜恢1577一般配合力优于明恢63。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