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5-01-12
    • 综述
      甘蓝自交不亲和性信号传导元件与传导过程
      朱利泉,周燕
      作物学报. 2015, (01):  1-14.  doi:10.3724/SP.J.1006.2015.00001
      摘要 ( 859 )   RICH HTML    PDF (1761KB) ( 1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蓝自交不亲和性是由多态性的S位点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实现的。该信号传导途径由8个蛋白质元件(SLG、SCR、SRK、MLPK、THL、ARC1、Exo70A1和MIP-MOD)组成, 本文详细综述了这些元件的编码基因、蛋白质元件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元件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信号传导过程。在此基础上, 根据新进展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重点, 以期为包括甘蓝在内的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内容。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中品03-5373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免疫抗性的遗传解析
      刘波,李英慧,于佰双,王家军,刘玉林,常汝镇,邱丽娟
      作物学报. 2015, (01):  15-21.  doi:10.3724/SP.J.1006.2015.00015
      摘要 ( 861 )   RICH HTML    PDF (1214KB) ( 1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在我国已发现的8个小种中分布最为广泛,严重影响大豆生产。中品03-5373 (ZP03-5373)是对3号小种免疫的优良抗源。本研究以中品03-5373为母本,与感病品种中黄13 (ZH13)杂交建立包含254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SSR、EST-SSR、InDel和SNP等506个分子标记对该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构建全长为2651.9 cM的遗传图谱,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24 cM。结合抗性鉴定数据,在中品03-5373中检测到3个控制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QTL区间,分别位于Gm07 (SCN3-7)、Gm11 (SCN3-11)和Gm18 (SCN3-18)。其中SCN3-18可解释29.5%的抗性变异,为主效抗性位点SCN3-7SCN3-11分别控制6.2%和5.5%的抗性变异,为微效位点。SCN3-7SCN3-18间存在显著的上位性互作。通过对中品03-5373祖先亲本2个QTL区间(SCN3-7SCN3-11)侧翼标记的系谱追踪,进一步证明SCN3-7SCN3-11与大豆胞囊线虫3号抗性相关。

      Glu-1位点缺失对小麦麦谷蛋白聚合体粒度分布及面团特性的影响
      张平平,马鸿翔,姚金保,Joseph M. AWIKA
      作物学报. 2015, (01):  22-30.  doi:10.3724/SP.J.1006.2015.00022
      摘要 ( 1144 )   RICH HTML    PDF (1726KB) ( 1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lu-1位点正常和部分缺失的小麦品系为材料,探讨HMW-GS和LMW-GS组成与谷蛋白聚合体粒度分布和面团特性的关系,为利用HMW-GS缺失系改良小麦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在20个供试硬白冬麦品系中,1个品系为Glu-A1位点缺失,5个品系为Glu-D1缺失,3个品系为Glu-A1Glu-D1双缺失。所有品系的蛋白质含量皆较高(13.39%~14.12%),品系间无显著差异,缺失系与非缺失系间也无显著差异。Glu-1位点缺失显著降低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比(HMW/LMW)、不溶性谷蛋白大聚体的含量和百分比。谷蛋白/醇溶蛋白比(GLU/GLI)在基因型间变幅较小,且在缺失系和非缺失系间无显著差异。Glu-1位点缺失显著降低了面团弹性,但显著提高了面团的延展性。部分Glu-1位点缺失系仍具有较高的面团强度和突出的延展性,谷蛋白聚合体粒度分布和面团特性受谷蛋白亚基组成和表达量的共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Glu-1位点亚基缺失可能是改善面筋延展性,提高食品加工品质的方法之一。

      花生转录因子基因NAC4的等位变异分析
      李文,万千,刘风珍,张昆,张秀荣,厉广辉,万勇善
      作物学报. 2015, (01):  31-41.  doi:10.3724/SP.J.1006.2015.00031
      摘要 ( 899 )   RICH HTML    PDF (1873KB) ( 9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AC转录因子在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花生栽培种转录因子基因AhNAC4 (登录号为HM776131.1)属于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对比栽培品种山花11 AhNAC4的2条cDNA序列(ShrNAC4-aShrNAC4-b)及其相应的DNA序列(ShNAC4-aShNAC4-b)表明,AhNAC4全长为1244 bp,编码区长度为1050 bp,含有2个内含子,分别位于182~279 bp和547~642 bp处,编码蛋白包含349个氨基酸。从抗旱性不同的32个栽培品种分离得到4类AhNAC4,分别命名为AhNAC4-a1、AhNAC4-a2、AhNAC4-b1AhNAC4-b2,缩写为a1、a2、b1b2a1a2为等位基因,二者在717 bp处存在1个碱基差异,引起第174位氨基酸的改变,b1b2为等位基因,二者存在14个SNP位点,其中717 bp和924 bp处碱基的差异引起第174位和244位氨基酸的改变。供试品种中基因型为a1a1b1b1a1a1b2b2、a2a2b1b1、a2a2b2b2的品种数分别为10、5、15和2。从19个野生种中分离得到11类NAC4的DNA序列(Aw1NAC4-Aw11NAC4),Aw1NAC4与栽培种b1、b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Aw2NAC4与栽培种a1、a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推测栽培种a1基因编码蛋白对花生抵御干旱起关键作用,a1b1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与野生种更接近。

      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交叉侵染、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关系
      吕蕊花,金筱耘,赵爱春,吉洁,刘长英,李军,蒲龙,鲁成,余茂德
      作物学报. 2015, (01):  42-48.  doi:10.3724/SP.J.1006.2015.00042
      摘要 ( 887 )   RICH HTML    PDF (3903KB) ( 1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以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交叉接种油菜和果桑。结果表明,杯盘菌子囊孢子能够侵染油菜,同样,核盘菌子囊孢子能够侵染果桑;在受侵染的桑椹上2种病菌均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而在油菜上不产生。显微镜观察,杯盘菌的子囊盘外囊被切面为圆胞组织结构,核盘菌为角胞组织结构。SRAP分子标记和聚类结果表明,采自西南地区果桑上的杯盘菌和油菜上核盘菌基本各自聚在一类,其中一个杯盘菌分离物和一个核盘菌分离物聚在一类,表现特别。2种寄主上的病菌子囊孢子能相互侵染,果桑和油菜不能间套种植。

      小麦–中间偃麦草渗入系抗白粉病基因PmCH7124的分子定位
      李建波,乔麟轶,李欣,张晓军,詹海仙,郭慧娟,任永康,畅志坚
      作物学报. 2015, (01):  49-56.  doi:10.3724/SP.J.1006.2015.00049
      摘要 ( 728 )   RICH HTML    PDF (746KB) ( 9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麦新种质CH7124由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晋麦33杂交后代衍生而来,在苗期对白粉病菌株E09、E20、E21、E23、E26、Bg1和Bg2表现免疫或高抗,抗病表现与TAI8335及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基因组原位杂交未检测到CH7124含有外源染色体信号。利用CH7124与感病亲本SY95-71和绵阳11的杂交群体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证实,CH7124成株期对E09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CH7124。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对SY95-71/CH7124的F6群体进行SSR标记扫描,发现抗性基因PmCH7124与5对SSR标记连锁,与两翼邻近标记Xgwm501Xbarc10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 cM和4.5 cM。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和双端体材料,将PmCH7124及其连锁标记定位在小麦2B染色体长臂上。通过分析2BL上其他抗白粉病基因的抗谱、抗性来源、物理图谱位置以及连锁标记在PmCH7124作图群体中的多态性,认为PmCH7124不同于2BL上已知的抗白粉病基因Pm6Pm33PmJM22MlZec1MlAB10MlLX99
      油菜籽半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种子胚和母体植株QTL定位与分析
      温娟,许剑锋,龙艳,徐海明,孟金陵,吴建国,石春海
      作物学报. 2015, (01):  57-65.  doi:10.3724/SP.J.1006.2015.00057
      摘要 ( 740 )   RICH HTML    PDF (1066KB) ( 9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菜籽饼是重要的饲料蛋白质来源,氨基酸组成与饲料营养品质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丝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为多数动物的半必需氨基酸。本研究利用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DH)群体分别与双亲Tapidor和Ningyou 7回交构建的2套BC1F1群体,采用新创建的双子叶作物种子品质性状遗传体系QTL定位软件和作图方法,对油菜籽丝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含量进行了种子胚和母体植株2套遗传体系的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A1、A4、A7、A8、A9、C2、C3和C9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丝氨酸含量QTL、2个胱氨酸含量QTL和5个酪氨酸含量QTL,分别能解释59.34%、29.66%和59.26%的表型变异。其中5个QTL属于主效QTL,均能解释10%以上的表型变异。全部QTL均具极显著的胚和母体加性主效应,其中3个QTL具显著或极显著的环境互作效应。在A4染色体上发现1个QTL簇,该区域存在3个控制丝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含量的QTL。一些重要QTL以及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今后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津田芜菁泛素化相关蛋白基因BrRUB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闫海芳*,王斐,李桥,李鸿昌,杨虎城
      作物学报. 2015, (01):  66-71.  doi:10.3724/SP.J.1006.2015.00066
      摘要 ( 700 )   RICH HTML    PDF (1199KB) ( 8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UB1 [related to ubiquitin 1)是植物和酵母中一种泛素类似蛋白质,是Cullin家族的一个成员。为阐释津田芜菁BrRUB1基因的表达特性,本研究克隆了津田芜菁RUB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BrRUB1GenBank登录号为KF501173。其ORF全长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rRUB1-GFP定位于细胞核,表明BrRUB1蛋白可能在细胞核中发挥其功能。荧光定量PCR检测BrRUB1的表达表明,该基因表达量在花蕾中最高,花瓣中次之,具有组织特异性。而且Br RUB1在芜菁根皮中的表达受长波紫外线[UV-A)诱导。

      新疆小麦Psy-A1Ppo-A1Ppo-D1TaLox-B1等位变异对面粉色泽的影响
      相吉山,穆培源,桑伟,徐红军,聂迎彬,崔凤娟,庄丽,韩新年,邹波
      作物学报. 2015, (01):  72-79.  doi:10.3724/SP.J.1006.2015.00072
      摘要 ( 961 )   RICH HTML    PDF (446KB) ( 10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已开发的面粉色泽相关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了182份新疆小麦品种(系)的Psy-A1Ppo-A1Ppo-D1TaLox-B1等位变异,并结合表型鉴定结果,分析不同等位变异对面粉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基因等位变异对面粉色泽的影响不同,其中4个基因等位变异L*值的差异均不显著;对a*值的效应,Psy-A1a高于Psy-A1b (P < 0.01),Ppo-A1b高于Ppo-A1a (P < 0.05),TaLox-B1a高于TaLox-B1b (P < 0.05);Psy-A1a基因型的b*值高于Psy-A1b基因型(P < 0.01);Psy-A1a基因型的Wht值低于Psy-A1b基因型(P < 0.01)。说明Psy-A1是影响面粉色泽(红度、黄度和白度)的重要基因,而Ppo-A1TaLox-B1基因的等位变异只对面粉红度有显著影响。4个检测基因共有12种等位变异组合,对a*值、b*值、Wht值有显著效应(P < 0.01),但对L*值影响不显著(P > 0.05);Psy-A1b/Ppo-A1a/Ppo-D1b/TaLox-B1b组合具有最高的Wht值和最低的a*、b*值,Psy-A1a/Ppo-A1a/Ppo-D1b/TaLox-B1a组合具有最低的Wht值和最高的a*、b*值。182份品种的Wht值平均为86.86,其中审定品种平均为86.87,冬小麦品种为86.42,春小麦品种为87.32。青春5号具有优良的基因型和较高的面粉白度,应加强利用。总体来看,改良新疆小麦面粉的白度,应重点加强Psy-A1基因的选育,提高Psy-A1b比例。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施氮量对滨海改良盐土棉花钾累积利用的影响
      邹芳刚,张国伟,王友华,赵文青,周治国
      作物学报. 2015, (01):  80-88.  doi:10.3724/SP.J.1006.2015.00080
      摘要 ( 599 )   RICH HTML    PDF (503KB) ( 10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棉湘杂棉8号为材料,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33.2°N,120.5°E)滨海改良盐土上研究施氮量(0、150、300、375、450、600 kg N hm–2)对棉株钾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高不同生育阶段棉株钾的吸收量,以盛花到见絮期的钾积累增量最大,并改变生育期间的钾吸收比例,使出苗到盛花期的钾吸收比例降低,盛花到吐絮期的钾吸收比例升高;同时,增加施氮还降低生育后期中上部果枝钾浓度的下降速率,但对下部果枝影响较小。随施氮量增加,各部位果枝氮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每增施1 kg氮促进钾的吸收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果枝部位越高,基于最大边际效应的施氮量越高。在300~375 kg hm–2施氮量范围内,干物质和钾在经济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提高,钾浓度和钾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中部和上部果枝氮素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和钾的皮棉生产效率较高,利于高产形成。高于375 kg hm–2的施氮量导致皮棉产量增幅下降,氮素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和钾的皮棉生产效率较低;低于375 kg hm–2的施氮量降低干物质和钾经济系数,不利于高产形成。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姜元华,许俊伟,赵可,韦还和,孙建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作物学报. 2015, (01):  89-99.  doi:10.3724/SP.J.1006.2015.00089
      摘要 ( 869 )   RICH HTML    PDF (694KB) ( 1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甬优籼粳杂交稻群体(A)为研究对象,在稻麦两熟制机插高产栽培条件下,以三系杂交粳稻群体(B)、超级常规粳稻(C)和超级杂交籼稻群体(D)为对照的试验,旨在揭示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1) 在生育中、后期,A的根系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及根冠比均显著高于B、C和D。(2) 抽穗期不定根(根径>0.3 mm)的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占总根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B和C,小于D;细分支(根径≤0.1 mm)与粗分支(0.1 mm<根径≤0.3 mm)的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占总根的比例均表现为A大于D,小于B和C。抽穗期土层0~5 cm、5~10 cm和10~15 cm范围根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B和C,小于D;土层15~25 cm、25~35 cm、35~45 cm、45~55 cm范围根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D,小于B和C。(3) A抽穗后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伤流强度以及根系氧化力和根系还原力均高于B、C和D。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具有根冠协调水平高、群体根量大、分支结构优、根系深扎性好以及中、后期生理活性强等优势,这种根系特征为其超高产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膜下滴灌对棉花生育后期叶片与苞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张超,占东霞,张亚黎,罗宏海,勾玲,张旺锋*
      作物学报. 2015, (01):  100-108.  doi:10.3734/SP.J.1006.2015.00100
      摘要 ( 703 )   RICH HTML    PDF (715KB) ( 1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用新陆早33号和新陆早46号棉花品种,设置2个膜下滴灌量处理,测定棉花叶片和苞叶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荧光参数等相关光合生理指标,探讨生育后期棉花叶片与苞叶光合能力的差异及对滴灌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间,高温强光下苞叶最大羧化速率与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的比值(Jmax/Vc,max)较高,气孔导度(Gs)较低。棉花生长发育后期,苞叶面积、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Rubisco含量显著低于叶片,但随着生育进程降幅显著低于叶片。与常规滴灌处理相比,节水滴灌处理棉花叶片含水量降幅显著高于苞叶;叶片叶绿素含量、Pn和Rubisco含量显著降低,而苞叶的变化不显著。棉花生育后期苞叶面积、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nΦPSII、Rubisco含量的稳定性高于叶片,表明生育后期叶片衰老较快,但苞叶仍能保持较稳定的光合能力,对光合物质的贡献逐渐增大,常规滴灌下达7.22%~8.83%,节水滴灌下达10.24%~12.53%。

      生物炭与化学肥料互作的大豆生物学效应
      张伟明,管学超,黄玉威,孙大荃,孟军,陈温福*
      作物学报. 2015, (01):  109-122.  doi:10.3724/SP.J.1006.2015.00109
      摘要 ( 994 )   RICH HTML    PDF (11059KB) ( 4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豆品种铁丰40为试材,在2010—2011年的大田试验中调查生物炭与不同用量化肥配施对大豆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与品质及肥料表观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炭/肥互作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豆株高、叶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增加了叶、茎干物重。炭/肥互作对大豆生长前期的氮、磷吸收影响不明显,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茎对氮、磷吸收逐步增加,单株氮、磷积累量明显提高。炭/肥互作提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平均比单施化肥增产13.2%。其中,在常规施肥量减少15%、30%和60%基础上增施生物炭,2年平均产量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1.20%、11.00%和8.17%,平均增产10.1%。并且,炭/肥配施处理的蛋白质与脂肪总量明显优于单施化肥处理,表现为配施化肥量越少效应越明显。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减量增效”作用明显,可应用于大豆生产。

      GECROS模型在黄淮海地区模拟夏玉米生长的适应性评价
      吴玮,马玉平,俄有浩,孙琳丽,景元书
      作物学报. 2015, (01):  123-135.  doi:10.3734/SP.J.1006.2015.00123
      摘要 ( 1015 )   RICH HTML    PDF (599KB) ( 1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ECROS是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近些年开发的机理性更强、算法更简要的作物生长模型。本文利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试验数据进行GECROS模型的适应性评价, 为模型进一步开展区域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GECROS基本能够反映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发育进程。模型模拟夏玉米抽雄期的绝对偏差在6.0 d以内, 平均为2.1 d; 模拟成熟期的绝对偏差在8.0 d以内, 平均为3.4 dGECROS描述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扩展过程的准确度较高。模拟雌穗总重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在7.8%~33.8%之间, 平均为18.6%; 模拟植株地上总重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在11.2%~32.6%之间, 平均为20.7%; 模拟LAI的绝对偏差在0.28~0.55之间, 平均为0.41, 模拟籽粒产量的绝对偏差在20.3~229.0 g m-2之间, 平均为80.9 g m-2。利用GECROS模型相对评价作物生长状况或环境影响基本可行。但GECROS模拟夏玉米发育进程仍存在低值偏高、高值偏低的现象; 在土壤水分胁迫较重时, 描述的生物量积累过程有偏低情况; 描述LAI扩展的总体效果差于生物量累积的效果。GECROS仍需进一步完善。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旗叶与非叶器官光合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张英华,杨佑明,曹莲,郝杨凡,黄菁,李金鹏,姚得秀,王志敏*
      作物学报. 2015, (01):  136-144.  doi:10.3734/SP.J.1006.2015.00136
      摘要 ( 891 )   RICH HTML    PDF (627KB) ( 1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小麦叶与非叶器官抗氧化系统对灌浆期高温胁迫的反应特征,探讨不同品种和不同器官耐热性差异机制,以小麦强耐热品种石家庄8号和弱耐热性品种河农341为材料,于灌浆期用塑料膜搭棚进行增温处理(花后第8天至第22),研究高温胁迫对旗叶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旗叶和非叶器官中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高温处理下,两品种Pn比正常温度下(对照)18.7%~24.9%,叶绿素含量低5.7%~6.2%;旗叶、旗叶鞘、穗下节、颖片和籽粒的MDA含量和Pro含量均升高,其中MDA升高幅度为旗叶>非叶器官,Pro升高幅度为非叶器官>旗叶。旗叶、颖片、籽粒的SOD活性和旗叶、旗叶鞘、籽粒的CAT活性以及旗叶、旗叶鞘、颖片的POD活性在高温胁迫初期即诱导增强,而其他器官的抗氧化酶活性则在高温持续一段时间后诱导增强,之后随着高温的持续各器官抗氧化酶活性多表现为低于对照,高温解除后旗叶鞘、穗下节、颖片的SOD活性和旗叶、颖片、籽粒的POD活性有恢复迹象,高温对其他器官的SODPOD活性以及所有器官的CAT活性造成不可逆影响;总体来看,非叶器官持续抗氧化能力和耐热性强于叶片。石家庄8号叶与非叶器官细胞膜稳定性、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河农341,显示其整株耐热性强于河农341,这是石家庄8号在高温胁迫下产量下降幅度低于河农341的重要生理基础。因此认为,非叶器官在小麦适应灌浆期高温逆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绿豆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鉴定
      王兰芬,武晶,景蕊莲,程须珍,王述民
      作物学报. 2015, (01):  145-153.  doi:10.3724/SP.J.1006.2015.00145
      摘要 ( 814 )   RICH HTML    PDF (563KB) ( 10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定筛选苗期抗旱绿豆种质, 对改良绿豆品种抗旱性、促进绿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也为“绿豆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方法和信息支撑。本研究以70份绿豆种质为材料, 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测定幼苗存活率、萎蔫指数、株高、叶片鲜重、叶片干重、叶片含水量、生物量和胁迫指数等指标, 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第1次旱胁迫后的幼苗存活率与第2次旱胁迫后的幼苗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萎蔫指数、株高与幼苗存活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故遴选出第1次旱胁迫幼苗存活率、萎蔫指数和株高为绿豆苗期抗旱性评价的适宜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 综合分析划级, 获得高抗旱种质16份、抗旱种质20份, 中抗种质23份、敏感种质8份和极敏感种质3份。以第1次旱胁迫幼苗存活率、萎蔫指数和胁迫株高分别评价绿豆的抗旱性并与综合评价结果相比较,一致率分别为70.0%、58.6%和51.4%。认为第1次旱胁迫幼苗存活率可以作为大规模绿豆种质苗期抗旱筛选的鉴定指标。

      研究简报
      干旱胁迫对玉米品种苗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张兴华,高杰,杜伟莉,张仁和*,薛吉全
      作物学报. 2015, (01):  154-159.  doi:10.3724/SP.J.1006.2015.00154
      摘要 ( 895 )   RICH HTML    PDF (636KB) ( 16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对于作物适应干旱逆境意义重大,光合电子传递和气孔行为是作物光合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玉米上有关它们之间的组合响应干旱胁迫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将2个主推玉米品种陕单609和郑单958生长在自然光和4个干旱胁迫下的干旱棚内,对其叶片的光系统II (PSII)的电子传递功能和气孔导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2个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下降,而伴随着胞间CO2浓度(Ci)上升,显示光合速率下降是非气孔因素所致。JIP-test分析发现干旱胁迫下2个品种OJIP曲线中出现了K-band,说明光系统II (PSII)放氧复合体(OEC)受到抑制和PSII供体侧与受体侧电子传递不平衡;同时干旱胁迫下反映从PSII供体侧到PSI末端受体电子流的荧光参数显著改变,损伤了光系统II和I之间光合电子传递链,限制CO2同化。品种间光合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重度干旱对郑单958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比对品种陕单609大。以上结果表明,中度和重度干旱下玉米品种叶片Pn下降归属于光化学活性的衰退;陕单609光合机构的耐旱性强于郑单958。

      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陈金,唐玉海,尹燕枰,庞党伟,崔正勇,郑孟静,彭佃亮,杨卫兵,杨东清,李艳霞,王振林,李勇
      作物学报. 2015, (01):  160-167.  doi:10.3724/SP.J.1006.2015.00160
      摘要 ( 903 )   RICH HTML    PDF (313KB) ( 1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2012和2012—2013年生长季,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 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土壤硝态氮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与单施氮肥(对照)相比, 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 降低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全生育期比例; 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7.5%、6.4%和5.2%。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硝态氮积累量, 尤其是0~30 cm和30~60 cm土层。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产量最高, 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增产幅度最大, 因此可作为当地秸秆还田模式下适宜推荐的施氮量。

      六种大豆异黄酮溶液的稳定性
      梁晓芳,王步军*
      作物学报. 2015, (01):  168-173.  doi:10.3724/SP.J.1006.2015.00168
      摘要 ( 1335 )   RICH HTML    PDF (433KB) ( 16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制备液相色谱仪(Shimadzu LC-20AP)制备了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素、黄豆黄素、染料木素6种大豆异黄酮单体溶液,对其进行了1个月的短期稳定性和6个月的长期稳定性研究,特性量值为溶液的浓度值和纯度值。对在4个不同温度(–20℃、4℃、25℃、60℃)下保存一个月后的测定值与初始值进行了方差分析,短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除染料木苷外,其余5种色谱纯大豆异黄酮溶液的浓度在4℃、25℃条件下保存无显著变化,6种大豆异黄酮溶液的纯度在–20℃、4℃、25℃条件下保存无显著变化,因此认为4℃、25℃是大豆异黄酮溶液短期储存的最适温度。在4℃条件下,对经过0、1、2、3、4、6、8、12、16和24周的大豆异黄酮测定值与初始值进行t检验, 长期稳定性结果表明,6个月的保存期内6种色谱纯大豆异黄酮溶液的纯度无显著性变化,但浓度均显著增加,分析认为分装容器的密封性是导致浓度增加的原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异黄酮单体溶液标准溶液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