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7-01-12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抗性基因定位
      朱吉风,武晶,王兰芬,朱振东,王述民*
      作物学报. 2017, (01):  1-8.  doi:10.3724/SP.J.1006.2017.00001
      摘要 ( 609 )   RICH HTML    PDF (1129KB) ( 1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是世界上危害普通菜豆生产的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龙芸豆5号是我国黑龙江省的主栽品种,对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表现出良好的抗性。为定位来源于龙芸豆5号的抗性基因,本研究构建了包含785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基于该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206个SSR标记,总长度1648.42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8.00 cM的遗传图谱。图谱包含12个连锁群,各连锁群平均长度137.37 cM,连锁群上标记数量3~35个。结合温室表型鉴定结果,采用QTL IciMapping v4.0软件的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和效应估计。接种14 d后在Pv06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抗病QTL。该位点位于标记p6s249p6s183之间,加性效应值为0.44,说明增效基因来源于龙芸豆5号,LOD值为5.93,表型贡献率为4.61%,该抗病QTL的效应值相对较低,将在培育稳定持久的抗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的品种中发挥作用。最后,对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11对SSR引物与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抗性的关联分析表明,SSR标记p6s249与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抗性极显著关联(P<0.001),该标记可用于抗病分子育种。

      小麦茎秆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状QTL分析
      潘婷,胡文静,李东升,程晓明,吴荣林,程顺和
      作物学报. 2017, (01):  9-18.  doi:10.3724/SP.J.1006.2017.00009
      摘要 ( 756 )   RICH HTML    PDF (2755KB) ( 1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QTL水平上研究茎秆实心度与强度的遗传关系及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为小麦抗倒伏育种提供依据。利用普通小麦宁麦18 与实秆小麦种质“武云实秆”的F2群体和F2:3家系,对小麦茎秆强度、实心度及影响实心度的相关性状包括厚径比、壁厚、茎粗和髓腔直径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茎秆强度相关性状QTL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茎秆强度与厚径比、壁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髓腔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检测到与茎秆强度、厚径比、壁厚、茎粗和髓腔直径相关QTL共23个,分布在1B、3B、4A、4B、5A上,表型贡献率3.5%~44.0%。在染色体3B、4A和5A上的标记区间gwm547–gwm247wmc718–wmc468gwm156–gwm443均检测到贡献率很高的茎秆实心度相关QTL,说明在这3条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茎秆强度的主效QTL。用普通小麦宁麦13(N13)×武云实秆的24个F7家系检验分子标记gwm247的可靠性表明利用标记gwm247选育茎秆实心度优于宁麦13的概率较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相关主效QTL以及分子标记辅助改良小麦茎秆强度奠定了基础。

      向日葵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两种水分条件下芽期性状的QTL分析
      吕品,于海峰,于志贤,张永虎,张艳芳,王婷婷,侯建华
      作物学报. 2017, (01):  19-30.  doi:10.3724/SP.J.1006.2017.00019
      摘要 ( 606 )   RICH HTML    PDF (1515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胁迫对向日葵发芽出苗有重要影响。以K55×K58组合衍生的187个F6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利用SSR、SRAP、AFLP标记构建向日葵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设置正常水分(CK)和模拟干旱(18%聚乙二醇PEG-6000)两种水分条件,调查9个芽期数量性状,PCR扩增株系,构建一张包含17个连锁群、1105个标记(368个SSR、368个SRAP和369个AFLP)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3846.0 cM,平均图距3.48 cM,连锁群长度147.6~295.5 cM,每个连锁群标记数10~165个。两种条件下检测到33个QTL,其中干旱条件下检测到发芽指数、发芽率、胚芽长、胚根长、胚芽鲜重和胚根鲜重6个性状的14个QTL,可解释6.1%~14.0%的表型变异;正常水分(CK)条件下检测到发芽势、胚根长、胚芽鲜重、胚根鲜重、胚根干重和胚芽干重6个性状的19个QTL,可解释6.1%~25.8%的表型变异。两种水分条件下检测到Qefw5-1、Qefw5-2、Qefw5-4、Qrfw5、Qrfw10Qrl9共6个QTL的遗传贡献率超过10%,此外,还检测到9个影响干旱胁迫与正常水分条件下性状差值的QTL,可能对抗旱性有直接贡献。这些QTL可为向日葵芽期抗旱分子设计育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甘蔗独脚金内酯生物合成关键基因ScD27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吴转娣,刘新龙,刘家勇,昝逢刚,李旭娟,刘洪博,林秀琴,陈学宽,苏火生,赵培方,吴才文
      作物学报. 2017, (01):  31-41.  doi:10.3724/SP.J.1006.2017.00031
      摘要 ( 728 )   RICH HTML    PDF (2714KB) ( 10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 SLs)是一类新型植物激素,D27基因是独脚金内酯生物合成途径中最上游的调控基因,且该基因调控SLs的合成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本研究根据水稻、玉米、高粱和二穗短柄草4种禾本科作物的D27基因核苷酸序列保守区域设计引物,以甘蔗品种ROC22的cDNA为模板,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甘蔗中克隆出D27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cD27,GenBank登录号为KP987221.1。该基因序列全长1379 bp,包含一个867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88个氨基酸残基。ScD27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71.58 kD,理论等电点为5.04,是一种非分泌性蛋白主要分布于叶绿体上,该蛋白的保守区可能具有2个锌指蛋白结构域(ZnF_TAZ和ZnF_A20),且不存在信号肽;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与高粱、谷子、大麦和短穗二柄草等禾本科植物的D27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70%以上;ScD27基因在甘蔗各组织部位均有表达,其中茎尖和腋芽中表达量较高,叶、茎和根中的表达较低。此外,ScD27基因在甘蔗茎尖中的表达受PEG、盐胁迫、磷缺乏和营养缺乏的诱导,推测ScD27基因是甘蔗独脚金内酯生物合成途径中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关键基因。

      甘蔗CDK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与表达分析
      苏亚春,黄珑,凌辉,王竹青,刘峰,苏炜华,黄宁,吴期滨,高世武,阙友雄
      作物学报. 2017, (01):  42-50.  doi:10.3724/SP.J.1006.2017.00042
      摘要 ( 709 )   RICH HTML    PDF (1337KB) ( 1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DKs)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和周期蛋白(Cyclins)协同作用,是重要的细胞周期性调控因子。本研究从甘蔗受花叶病毒侵染的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一条与高粱(Sorghum bicolor) CDK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XP_002466536.1)高度同源的Unigene序列,通过RT-PCR扩增获得长度为1799 bp的甘蔗ScCDK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R258796)。序列分析显示ScCDK基因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65~1603 bp),编码512个氨基酸,且具有CDK典型保守结构域,如ATP结合位点、磷酸结合位点及活化环A-loop。此外,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为可溶性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二级结构元件多为无规则卷曲,主要参与蛋白翻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ScCDK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在蔗芽上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蔗肉、蔗根、叶鞘和蔗皮中;在PEG、NaCl和ABA的胁迫诱导过程中,ScCDK均表现上调作用,且受ABA胁迫后表达量最高,约为对照组的1.9倍。推测该基因的表达与甘蔗抗干旱和抗渗透胁迫有关,同时受激素的诱导,参与细胞周期分裂。

      水稻早衰突变体psls1的基因定位及克隆
      黄雅敏,朱杉杉,赵志超,蒲志刚,刘天珍,罗胜,张欣
      作物学报. 2017, (01):  51-62.  doi:10.3724/SP.J.1006.2017.00051
      摘要 ( 695 )   RICH HTML    PDF (5104KB) ( 1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稻叶片早衰直接影响作物的光合效率,减少产量,降低品质。因此,深入研究早衰的分子机制对控制和延缓衰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一个早衰突变体psls1 (premature senescence leaf with spots)的基因定位及克隆结果。突变体在发育到七叶期以后,叶片自下而上叶绿素含量下降,过氧化氢过量积累,突变体叶片逐渐黄化至枯萎;其他农艺性状如株高、分蘖数、主穗长、结实率和穗粒数也相应变差。电镜观察进一步发现,psls1衰老叶片中叶绿体降解、类囊体基粒片层模糊,嗜饿颗粒明显增多。遗传分析表明,psls1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psls1 × IRAT129杂交组合F2分离群体中的1690个早衰个体,将基因PSLS1定位在第7染色体分子标记ZS-3和ZS-8之间89 kb的范围内,测序研究发现,区间内一个编码铁氧还依赖的谷氨酸合酶基因LOC_Os07g46460的第2外显子末位的G被替换为A,导致转录本的错误剪切,突变体的cDNA缺失了57bp碱基片段。在突变体中该基因表达量下降,谷氨酸合酶活性降低,其产物谷氨酸含量显著下降、其他氨基酸代谢紊乱。水培低氮处理下可诱发突变体psls1早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PSLS1突变使得谷氨酸合酶失活,氮代谢异常而导致突变体psls1早衰。

      玉米穗行数主效位点qKRN5.04精细定位与遗传效应解析
      白娜,李永祥,焦付超,陈林,李春辉,张登峰,宋燕春,王天宇,黎裕,石云素
      作物学报. 2017, (01):  63-71.  doi:10.3724/SP.J.1006.2017.00063
      摘要 ( 989 )   RICH HTML    PDF (536KB) ( 1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穗行数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遗传机制解析和关键基因精细定位对开展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穗行数仅有4行的“四路糯选系”和多穗行自交系“农531”(18~22行)为亲本,构建了高代回交群体和次级定位群体(四路糯选系为供体亲本,农531为轮回亲本)。通过对不同类型试验群体的多环境表型鉴定和基因型鉴定,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穗行数主效QTL定位分析,将穗行数主效位点qKRN5.04定位到第5染色体136.3~140.0 Mb的区间之内;遗传效应分析发现,该位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最大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1.76%,效应值为0.80~1.76行。通过次级分离群体重组事件分析可将其进一步定位到~300 kb区间内。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实用的InDel标记,而且为玉米穗行数主效位点qKRN5.04的图位克隆和候选基因挖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生物炭对东北冷凉区水稻秧苗根系形态建成与解剖结构的影响
      周劲松,闫平,张伟明,郑福余,程效义,陈温福
      作物学报. 2017, (01):  72-81.  doi:10.3724/SP.J.1006.2017.00072
      摘要 ( 841 )   RICH HTML    PDF (2917KB) ( 14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黑龙江省早春水稻旱育苗背景下,研究稻田土壤育苗基质中添加生物炭对秧苗根系形态建成与解剖结构的影响,以明确生物炭在东北冷凉地区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潜力和价值。以东北稻田土壤为育苗基质,添加0、5.0%、10.0%、15.0%、20.0% (w/w)的生物炭,进行保护地旱育水稻秧苗。出苗后30 d,测定秧苗根系形态建成和解剖结构等性状,分析生物炭对水稻秧苗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稻田土壤育苗基质中添加5.0%生物炭时,水稻秧苗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等明显增加;生物炭添加量为10.0%时,各项根系形态指标达到最高值;生物炭添加量超过10.0%时,根系形态指标下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加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细根增加。同时,添加5.0%生物炭时,根半径、根截面积、根表皮厚度、根皮层厚度、皮层腔面积、根导管数量及导管面积等性状指标也相应增加。生物炭添加量为5.0%~10.0%时,根解剖结构各项性状指标达到最大值。当生物炭添加量超过10.0%时,根系解剖结构性状指标也有下降趋势。根系增粗主要源于根表皮及皮层发育良好。在东北冷凉地区进行保护地水稻旱育苗,基质中添加适量生物炭(5.0%~10.0%)有利于秧苗根系的伸长及增粗,形成发达根系,提高秧苗素质。

      适合不同产量的环境下油菜高收获指数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卢坤,申鸽子,梁颖,符明联,贺斌,铁琳梅,张烨,彭柳,李加纳
      作物学报. 2017, (01):  82-96.  doi:10.3724/SP.J.1006.2017.00082
      摘要 ( 618 )   RICH HTML    PDF (1445KB) ( 1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获指数偏低是制约油菜籽粒产量和产油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为解析适合不同产量的环境下油菜高收获指数的构成因素及形成机制,本研究选择在高产环境下的云南临沧和一般产量的长江流域上游主产区重庆北碚均能正常生长和成熟的321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分析其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以及两地间的差异,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籽粒产量收获指数、产油量收获指数分别与17个产量组成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 云南高产环境下,油菜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导致生物产量高、角果多、每角粒数多,特别是二次分枝角果对产量贡献较大。主序和一、二次分枝的角果数与产量收获指数在重庆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云南环境下主序角果数与产量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主序和一、二次分枝的每角粒数均以云南环境下极显著高于重庆环境下,且在两种环境下,主序和一次分枝每角粒数都与产量收获指数和产油量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每角粒数需要充足的光合产物积累及高效的籽粒填充效率来保证。主序、一次和二次分枝千粒重云南均低于重庆,表明寡日照区域的油菜会减少籽粒数,以保证部分种子的干物质填充。云南环境下,各部位千粒重与产量收获指数和产油量收获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重庆环境下的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在光照充足条件下,光合产物转运能力是导致千粒重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表明,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主序角果数和单株经济产量是提高YHI的关键;而寡日照环境下YHI构成复杂,必须将主序和一次分枝的产量组分有机结合,且严格控制生物产量才能实现YHI的提高。

      有序摆抛栽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特征
      郭保卫,张洪程*,朱大伟,许轲霍,中洋,魏海燕,戴其根,高辉,胡雅杰,崔培媛
      作物学报. 2017, (01):  97-111.  doi:10.3724/SP.J.1006.2017.00097
      摘要 ( 653 )   RICH HTML    PDF (1519KB) ( 5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序化栽插是抛秧稻稳定高产和进一步超高产的基础,明确有序抛栽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特点对其氮素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以及对新型秧盘培育稻株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比较,研究水稻钵苗有序化栽插超高产的氮素吸收积累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水稻有序摆抛栽各生育时期全株含氮率低于撒抛,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吸氮量相对较低,拔节后吸氮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撒抛,阶段吸氮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三连孔和二连孔植株各生育时期含氮率较高,且前期能保持适宜的吸氮量,拔节后吸氮能力显著增强,抽穗期、成熟期吸氮量和阶段吸氮量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2)氮素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产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氮素利用率各指标、偏生产力、氮素收获指数在不同连孔处理间均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百千克籽粒需氮量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3)不同抛栽方式处理穗后穗部含氮率和吸氮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茎鞘和叶片呈现相反的趋势;不同连孔处理穗后叶片和穗部含氮率均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抽穗期茎鞘的含氮率差异不显著,各器官中的吸氮量亦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不同抛栽方式间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表现摆栽>点抛>撒抛,而茎鞘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在不同连孔处理间均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水稻有序摆抛栽,尤其是二连孔有序摆抛,前期有合理含氮量和积累量,抽穗后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率,其氮素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相对较高,是水稻有序摆抛栽高产的营养生理基础。

      绿豆品种资源萌发期耐碱性鉴定
      徐宁,陈冰嬬,王明海,包淑英,王桂芳,郭中校
      作物学报. 2017, (01):  112-121.  doi:10.3724/SP.J.1006.2017.00112
      摘要 ( 616 )   RICH HTML    PDF (374KB) ( 6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皿培养,以混合碱NaHCO3∶Na2CO3 (摩尔比)为9∶1模拟典型东北地区碱胁迫环境,在萌发期以50 mmol L–1溶液处理34份绿豆品种资源,蒸馏水处理为对照,每培养皿放30粒种子。培养第3天测定发芽势,第7天测定发芽率、下胚轴长、胚根长、下胚轴干重、胚根干重等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耐碱性综合评价,并进行因子分析。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参试材料耐碱性排序表明,不同绿豆品种资源间表现出较大差异,聚类分析把参试材料按耐碱性强弱分为4大类,白绿11等9份材料为耐碱类型,公绿1号等19份材料为耐碱中间类型,吉绿3号等5份材料为碱敏感类型,潍绿7号为碱极敏感类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萌发指数、下胚轴干重、胚根长分别在萌发因子、生物量累积因子和伸长因子中的负荷量最大,可作为绿豆萌发期耐碱性鉴定的适宜指标。

      覆膜和补灌对杂交谷子产量形成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高亮,张维宏*,杜雄,郭江,宋晋辉,王晓明,赵治海
      作物学报. 2017, (01):  122-132.  doi:10.3724/SP.J.1006.2017.00122
      摘要 ( 725 )   RICH HTML    PDF (676KB) ( 15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干旱对杂交谷子的生产限制及耗水与产量的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下地膜覆盖与补灌对杂交谷子产量形成与耗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后40~80 d是杂交谷子需水关键期,拔节时补灌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110 mm水分蒸散是提高抽穗期生物产量的充分条件;全生育期耗水400 mm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抽穗期生物产量是籽粒产量形成的基础,产量形成具有“递进决定”的特征,覆膜结合补灌显著提高了抽穗期生物产量。丰水年覆盖下或在欠水年,补灌增加了花后物质数量;欠水年雨养花后物质在营养器官中累积,补灌促进了营养器官物质向籽粒转移。补灌下覆膜籽粒增产10.1%~18.6%,比露地提高WUE 10.7%~19.4%。在欠水年,雨养时覆膜下的籽粒产量较露地更低,补灌是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丰水年覆膜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补灌的增产效应,欠水年补灌的增产效果则优于覆盖。地膜覆盖结合拔节期或抽穗期适量补灌是提高杂交谷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

      研究简报
      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Arachis oteroi)人工杂交双二倍体的创制和鉴定
      李丽娜,杜培,付留洋,刘华,徐静,秦利,严玫,韩锁义,黄冰艳,董文召
      作物学报. 2017, (01):  133-140.  doi:10.3724/SP.J.1006.2017.00133
      摘要 ( 620 )   RICH HTML    PDF (3042KB) ( 10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生野生种是改良花生栽培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为了利用野生花生的抗性基因,本研究利用花生栽培品种豫花9331与二倍体野生种A. oteroi人工杂交,借助胚拯救和染色体秋水仙素加倍,创制一个双二倍体杂种AmE-4,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准确鉴定了该双二倍体。观察结果表明,AmE-4的叶片与豫花9331存在显著差异,而主茎高、侧枝长和总分枝数等性状与豫花9331差异不显著。AmE-4开花期较豫花9331推迟60 d,结实性与荚果发育状况较差,不利于AmE-4的育种利用。同时,开发了57个追踪AmE-4中A. oteroi染色体的显性或共显性SSR标记,为创制和鉴定花生栽培种A. oteroi易位系或渐渗系奠定分子基础。

      外源ABA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内源激素含量及Asr1基因表达的调节
      李馨园,杨晔,张丽芳,左师宇,李丽杰,焦健,李晶
      作物学报. 2017, (01):  141-148.  doi: 10.3724/SP.J.1006.2017.00141
      摘要 ( 435 )   RICH HTML    PDF (438KB) ( 1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落酸(ABA)是低温逆境下的重要信号因子,为了探讨外源ABA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调节作用,以耐低温玉米品种久龙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5、15、25、35 mg L-1) ABA于玉米三叶一心时喷雾于叶片,并进行低温梯次处理。分析处理后玉米叶片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活性及内源激素ABA、IAA的含量变化,并采用Real-time PCR明确Asr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外源ABA处理的玉米叶片相对电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SOD和POD活性加强,15 mg L-1和25 mg L-1ABA处理的SOD活性均显著高于未应用ABA处理,玉米內源ABA和IAA合成水平上升,应用ABA后Asr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上调,其中5、15和25 mg L-1浓度处理基因表达上调显著。相关分析表明,ABA含量与Asrl基因相对表达量、SOD活性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与POD活性显著正相关。说明Asr1基因表达受ABA的介导调控,Asr1基因表达量的提升,也促进了内源ABA的合成,抗氧化酶活性加强,提升了应用ABA后玉米的抗低温能力。但外源ABA的介导调控具有一定浓度效应,表现为低促高抑。

      水分亏缺对小麦灌浆中后期穗部光合特性和14C-同化物转运的影响
      米慧聪,谢双泽,李跃,丁寒,吕金印
      作物学报. 2017, (01):  149-154.  doi:10.3724/SP.J.1006.2017.00149
      摘要 ( 488 )   RICH HTML    PDF (356KB) ( 1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水分亏缺对小麦灌浆中后期穗部同化物转运的影响,利用14CO2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于2个抗旱性不同小麦品种的盆栽试验,测定中度水分亏缺下小麦穗部光合特性及灌浆中后期碳同化物的转运。表明,花后20 d,中度水分亏缺下水地品种郑引1号旗叶和穗部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下降50.2%19.9%,旱地品种普冰143分别下降33.7%12.8%,后者显著小于前者。14CO2示踪试验表明,花后15~20 d籽粒中14C-同化物快速积累,花后25 d达到最高值;灌浆中后期(花后15~20 d)穗部苞片中14C-同化物向外快速转运,灌浆末期(25 d)碳同化物已彻底转移。成熟期,中度水分亏缺下小麦籽粒中14C-同化物积累高于正常供水处理,且旱地品种普冰143积累量高于水地品种郑引1号。中度水分亏缺下,郑引1号产量下降36.7%,高于普冰14323.2%。适度水分亏缺对旱地品种穗部净光合影响较小,并促进了灌浆中后期穗部苞片中碳同化物的向外转运,可能是维持旱作小麦稳产的生理基础。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